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新课标教学指导 >>
新课程下语文课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02


新课程下语文课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
 
 
 
 
主要内容: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三年来,一些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走了几种极端的现象作了详细分析,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从而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语文课到底应给学生带来什么。
 
关键词:基础知识    教师地位   学科特点   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已有三年,这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也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传统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而新课程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把“人文”提到了重要位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中走了极端。
一、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枉。矫枉不能过正,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不切实际的去谈人格、人品、人性;空洞的去学文章、文学、文化,而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入人格教育、人品教育、人性教育,但是语文教育更多地属于智育而非德育。中学语文教育是大众化的语言及文学的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或专业教育,不能够拔苗助长地把成人的思想感情下放给青少年,让他们过早地承担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在课堂上热闹课后空虚,课堂上说出来头头是道写起来破绽百出,更养成了空谈、奢谈的习气。
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闻捷先生说过: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工具特别是电脑得依赖性增强了,造成了人脑得退化,人类出现了世界性的记忆功能衰退,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有大量的识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老老实实的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正所谓: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二、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忽视、消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现代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倡导自主学习不能消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也走了极端:(1)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2)一堂阅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作为发问者、点名者、旁听者,充其量也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好”“很好”。不适时而收放,不相机而导向,不纠误而纠偏,不升格而总结。这些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在这样的课堂上因其以学生的过多活动或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课的升格途径;以所谓的“张扬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这些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从而使这样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由于失去了“主心骨”及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体地位旁落,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要用其丰富的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
三、           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教育,忽视学科特点,弱化教学重点。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和定位,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而提出的。但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以为不“拓展”“迁移”一下,就不足以提高课地品味,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档“节目”,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内外互联”式的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如此不分课型的、硬性的、“拉朗配”式的“涉外”活动,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而对文本的理解只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如上《背影》这篇文章,有的教师针对父亲爬月台卖橘子这件事,引申出父亲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的讨论,把语文课上成了交通法规课。《孔乙己》的结局令人同情这是事实,可有的教师却同情过度,设计出孔乙己告状,把语文课上成了法律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有人把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学法比作“锅里不吃吃锅外”不无道理。
    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木。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失去了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真正有效的拓展迁移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囿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样是违背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知,陶冶情操,发展能力,使学生从感知课文内容到准确理解文情文意文理文趣,再到诗意盎然的文学层面,博大精深的文化层面、异彩缤纷的美学层面。
四、           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这一观念的转变,无疑给遭受众议的语文教学带来一片曙光,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受式学习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他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语文教学展现了广阔的碧海蓝天。但有的教师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如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其中“小组讨论”搞得轰轰烈烈,学生三个一群,四个一伙,甚至让学生加入到喜欢的那一组,整个课堂很热闹。而“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被贴上“合作学习”标签大加标榜。在有些教师的眼里,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以为这是“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看似与学生合作、探究,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主要原因:(1)学生受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讨论的层面很浅。(2)教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轻易否定,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3)教师把个人理解、教参的答案或传统权威的结论凌驾于学生之上。(4)现代学生多数是独身子女,由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从小就养成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大多数浮于表面,对较深的问题有的甚至就不想思考,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所谓的“小组讨论”就使有些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出来后懒于思考而急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等着别人的答案。这些实际上仍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这样的“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这里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关键要看讨论的有效度,就某一篇课文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切不可任何问题都要小组讨论。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  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为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因此现今刻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尝试这样进行:(1)学生自主阅读。(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指导。(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解决问题。(5)学生自我总结解决问题后的所得和体会,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6)能力迁移,举一反三。所以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才是一节课最有价值的东西。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产生的几点想法,语文的课程改革毕竟刚刚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贯彻落实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初中高效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刍议
植根课改,放飞心灵—记我校的课改之路
让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焕发沛然生命之气
新课标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机智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语文教研应如何开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总结
众说纷纭:课改为何这样难
检槽中学学习推广“杜郎口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备战新课改探究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过程的断裂与错位
栽种一片有个性的苇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新课程语文教学仍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科代表的培养与使用刍议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推行中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探析
慢慢走,欣赏啊——我随新课标一路走来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访谈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09暑期培训小结(新课标下教学思考)
新课程教学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浅谈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走下三尺讲台,提高课堂成效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漫谈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改,探求农村语文教学之路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