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4
作者:ychy7076  上传者:ychy7076  日期:17-03-27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高二 杨长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与合作结合法。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大家应该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
二、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第1、2、3节。
  二)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第4、5、6、7、8节。 
  三)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第9、10、11、12、13节。
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自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行疏通。
  (1)重要实词: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其何伤于日月乎?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评价: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出类拔萃的才德,是常人不可及的,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倒装句式。
  (3)评价:
   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四、小结
    齐读1—3节
五、作业
   1、熟读第1、2、3节
   2、预习4—13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识回顾
    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导入新课
    子贡、颜渊如此维护自己的老师,源自于内心对孔子无比尊敬和崇拜,那么,他们的老师孔子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学生的呢?
三、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1、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评价: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和执著,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表达了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孔子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当仁不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表明了孔子行为坦荡、光明磊落,以及诚实、正直的性格,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也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的品质。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率真、可爱、善良、敦厚。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及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四、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1、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2、评价:
    ①第9则,运用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和师生情谊之深重。“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五、小结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深受弟子们的敬爱,但他总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从学识、道德和日常生活中感受他的伟大!感受夫子的关爱!
六、知识拓展
  1、尊师的名人事例:毛泽东、周恩来、居里夫人、李嘉诚。
  2、尊师的名人名言: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gòu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75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8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4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1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2页)含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3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3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3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2
《当仁,不让于师》练习题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2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6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5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1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2
《当仁,不让于师》同步练习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1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备课资料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