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10


当仁,不让于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五、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19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6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6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11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6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思考题: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略)。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1)第一则:
(2)第二则: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3)第三则:在颜渊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呢?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孔子非常尊敬弟子的人格。
(5)第五则:
     第八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
孔子对弟子还充满了关爱。
111213
三、体悟探究:
教师讲述子路剁成肉酱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就越显得伟大,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从孔子的语录中,我们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词语积累)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75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8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4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1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4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2页)含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3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3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3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2
《当仁,不让于师》练习题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2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6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5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1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2
《当仁,不让于师》同步练习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1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备课资料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