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05


二、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7则、第8则、第9则、第11则、第12则、第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难点一是对师生平等关系的理解。

3、难点二对文本艺术性的体味

教学设计:

一、结合注释,自读全文,完成文言语汇的积累,和文本的疏通。积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莞尔”、“当仁不让于师”、“割鸡焉用牛刀”。

二、思考题设计:

1、 在弟子们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用意是翻译文本,并体会学生对孔子的尊崇,积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选文第1则:子贡说:“无以为也”,好比说“无用为此”,指这样诽谤孔子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呢?因为“仲尼不可毁也”。为什么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呢?因为他的才德太高了:“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这句话意思是说,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简单的一句话就使用了两个比方,而两个比方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孔子才德的出类拔萃说得淋漓尽致。就是因为孔子太卓异了,所以说他的坏话根本就没有用:“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自绝”指自行断绝跟对方的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纵使人们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出他们不自量罢了!

     选文第二则:子贡说: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选文第三则: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在弟子眼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2、 孔子和弟子是怎样的关系?(重点讨论“平等”关系)

1)第五则:当仁不让于师。孔子非常尊重弟子的人格。他告诫弟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更可见孔子教育不专制,老师不代表着权威,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师生的平等。

2)第八则:一个是子路不悦,一个是孔子矢之,很好地显示了孔子师徒平等和谐的关系,请学生讨论此处“不悦”的意义:我以为,作为老师现在也很难见到真诚可爱的学生了,学生往往表现的世故成熟,很少直接的表现直接的情绪,上课就多了些冷淡,少了些真诚。所以我在这里特意强调“不悦”,因为真正意义上师生的平等也包含着学生在老师面前的真诚。又如第七则的“子游对曰”,尤其是学生“不悦”,这种情绪的表达也是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内容。

3)师生关爱(见下)

3、选文是怎样表现孔子对学生的关爱的?试举例说明。

    选文第11则:“伯牛有疾”。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伯牛患的病不是通常的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伯牛有恶疾”。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包氏说:“牛有恶疾,不欲见人。”那么伯牛的恶疾具体说来是什么病呢?《淮南子·精神》篇提到:“冉伯牛为厉”;“厉”通“癞”,一般认为就是麻风病,又叫大麻风。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使患者手足、面部以及眼发生残畸等等,半个世纪以前尚是一种不治之症。患此病者常常遭人嫌恶。可是孔子对伯牛却毫不鄙弃。“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这里“问”不是通常的询问的意思,而是探问、问候、慰问。伯牛不愿见人,所以孔子透过窗户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这个细节,透露了孔子对伯牛的无限关爱。孔子当时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前一句是感叹:“死亡,这是命啊!”其中的“之”字不是代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音节助词。后两句则反复感叹道:“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裴骃《史记集解》引包氏说:“再言之者,痛之甚也。”前后三句感叹,流淌着孔子对伯牛的深情。选文第12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是鲁国人。他死的时候还很年轻。“噫”是感叹声,就好比说“唉”。“天丧予”意思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可见他是极度的悲痛。有人评论孔子这句话,说:“节短音长,言尽而意不穷。”(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第13则:“颜渊死,子哭之恸。”“恸”意思是说悲哀过甚,以至于变动容貌。跟着他的众弟子说:“子恸矣!”意思是说:“您太过悲哀了!”孔子则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作一句疑问:“有恸乎”,意思是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真的太过悲哀了吗。再作一句反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说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夫”这里相当于“此”,“夫人”就是“这个人”;“谁为”就是“为谁”的意思。这个反问里面,同样包含着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选文第9则“贤哉,回也”一段,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从写法上说,“贤哉,回也”一段和“颜渊死,子哭之恸”一段,都是非常完美的文字。钱穆分析前一段说:“此章……共二十八字,而‘回也’二字重复了三次,‘贤哉’二字重复两次,且又多出了‘人不堪其忧’五字,像是虚设。本为赞颜子,何必涉及他人。此一章如用刘知几《史通》点烦法,则二十八字中应可圈去十一字,大可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正为多出了上举之十一字,便就富了文学性,此所谓咏叹淫泆,充分表达出孔子称赞颜回之一番内心情感来。‘人不堪其忧’五字,正是称赞颜回的反衬,是一种加倍渲染。此章正为能多用复字复句,又从反面衬托,所以能表现得赞叹情味,十分充足。若在字句上力求削简,便不够表达出那一番赞叹的情味来。”又分析后一段说:“此章既曲折,又沉着。孔子当时自己哭得很悲伤,但他不自知,要由学生在旁告诉提醒他。那是何等描述,真好极了……往下‘曰有恸乎’四字,问得更妙。孔子哭得悲伤,但孔子不自知,旁人提醒他,孔子还是模糊如在梦中,一片痴情,更见其悲伤之真挚。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心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凝,成为文学中最上佳作。”(钱穆《中国文学中的散文小品》,《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提示: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孔子作为教师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政教伦理方面引导后学。而现在的教师,其社会功能除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要向后学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些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辨析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及:夫子之不可及也(比得上,赶得上)/比及三年(等到)

 斯:所谓立之斯立(则,就)/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这个)

 焉:忽焉在后(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割鸡焉用牛刀(怎么)

 如:如或知尔(假如,如果)/如五六十(或)

 

 参考译文:

 1、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2、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5、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6、孔子说:“诸位认为我有所隐瞒吧?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7、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8、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假如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9、孔子说:“颜回多么有才德啊!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窄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可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才德啊!”

 10、子路、曾点(字子皙)、冉求(字子有)、公西赤(字子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受拘束而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们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于大国之间,有军队来侵凌它,饥荒接着兵灾到来;如果我仲由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道德。”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假使让我冉求来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就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公西赤回答:“不是说我能做什么,愿意学习啊。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司仪啊(相即傧相,是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有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曾点,你怎么样呢?”

 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曾点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跟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跟五六个成年男子,还有六七个男孩儿,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啊!”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出去了,曾点后来才离开。曾点说:“那三位说的怎么样?”

 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问:“老师为什么对仲由笑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他的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出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在宗庙祭祀,或者会盟,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11、伯牛得了病(据说是麻风病),孔子去问候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死亡,这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

 12、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13、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为悲伤。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75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8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4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1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4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2页)含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3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3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2
《当仁,不让于师》练习题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2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6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5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1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3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2
《当仁,不让于师》同步练习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1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备课资料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