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7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3-0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能力目标:学习五段选文,掌握语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  
情感目标:联系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孔子的生平、思想、影响,语言知识;  
2、难点:从选文本身出发,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体散文,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论文》的一些篇章,并就此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从中寻求立身处世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生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幼年家境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岁阻挠,没有任用他。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所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孔子对这种“无道”的局面大为不满,不愿意出仕。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为了加 强国 君的力量,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  
鲁哀公十一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3、孔子的影响  
学生阅读引入话题,了解汉代司马迁、民国柳诒徵、德国卡尔•雅斯贝尔对孔子思想影响的看法。  
4、学生讲授选文,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讨论。  
(1)《论语•八佾》这一段选文所写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吗?  
明确: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  
封:边境,封人,即指镇守边界的官。木铎:木舌的铜铃,木铎金声。  
(2)《论语•微子》这一段选文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你怎么样评价孔子和孟子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请点评一下这一段的语言精当之处。  
明确:给我们塑造了两个避世之人(即隐者)的形象。这两个人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极尽嘲讽之能事,认为在这种局势混乱的时候,没有谁能改变现实,莫若隐居自保。但孔子对这种人也毫不客气,认为他们不过是鸟兽,没有办法沟通。并表示自己一定要跟世间众生在一起,要坚决的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这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肯定。孟子修身自保的精神也未尝不是困厄时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浸:渡口;无人问津,没人过问。舆,车子;执舆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以:与。易:改变。而:通“尔”,你。辟:通“避”。耰:农具,用来松土、平整田地的工具,这里用如动词。  
(3)《论语•微子》接舆为什么要问孔子“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孔子“欲与之言”,而接舆却“避之”,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在楚狂人接舆看来,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应该隐居起来。“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从政者已经危险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改变现实。接舆“避之”说明了他是以为隐士。  
句式:何德之衰?殆:危险。趋:快步走。  
(4)《论语•微子》这一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怎样的精神?请点评一下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当之处。  
明确:这一段给我妈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在孔子看来,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这个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群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准则。“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陈。荷:背负的意思。  
(5)《论语•宪问》这一段话,借看守城门的人之口,表达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奚:疑问代词,哪里。是:这个。  
5、课堂总结。  
提问:这五个选段,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了社会动荡,诸侯纷争,有志之士皆避世隐居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宣扬大道,勇于担当的精神。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本13页相关链接,结束本节课。  
6、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  

教后反思
课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并不能被部分学生理解,他们认为孔子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恐怕才是真正教学中应该要解决的难题。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6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8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2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4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课稿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公开课教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6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4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步练习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4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