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4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05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设想:二、四则为重点,重点讨论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其他由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标注文本的关键内容即可。
教学设计:
1、阅读“引入话题”,勾出本课话题。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标注文本的关键内容。
3、第二则讨论:
1)子路问津中“津”有什么比喻意义?
2)结尾孔子听了子路的话为什么会“怃然”?
3)孔子的话有几层意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勇于担当的社会精神,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所以境界实际上更高远。
4、第四则讨论:
结尾子路的话是怎么评价荷蓧丈人的?你怎么看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5、读“相关链接”,谈谈孔子“担当精神”的社会意义。
附录:选文解读
   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第2则:“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而是指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身材高大魁梧的人。“长”是高大的意思,“桀”通“杰”,也是高大的意思。“沮”是低湿的洼地,“溺”是浸在水洼当中。“耦而耕”指两人并力一起耕作。“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是说孔子带着众弟子经过他们,并且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津”是渡口。“问津”一词,这里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成语“无人问津”则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孔子及其弟子问路,那么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呢?长沮问道:“夫执舆者为谁?”意思是,那个手拉缰绳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接下来的发问“是鲁孔丘与?”还是“长沮”的话,并且十有八九是明知故问。“是也。”这是子路的回答,老老实实,尽管他可能知道长沮是明知故问。长沮接着说:“是知津矣!”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才让子路来打听。没想到“长沮”却有更多的问题要问子路,更没有想到他问完以后竟然有这样一种“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这是一种嘲讽的姿态。长沮的意思是说,你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子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转而向桀溺打听。“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子路的回答,依然是那么老实。在又经过一轮问答之后,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却说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话中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另一层意思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所谓避人,是指躲避跟自己志趣不合的人),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桀溺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文中记载桀溺的反应,还有一个动作是“耰而不辍”。“耰”作名词时指的是古代一种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指的是用耰松土。“不辍”就是不停止。“耰而不辍”这一细节,显示了桀溺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些文字写得很妙。孔子、子路等人要打听的,是脚下要走的实实在在的路。可长沮、桀溺说了很多,则是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根本没回答他们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顾左右而言他”。长沮直接针对的是子路,最终嘲讽是却是孔子。桀溺直接质问的是子路,最终针对的也是孔子。细细地回味这些描写,会觉得很妙。
前面两个回合,长沮、桀溺表现得咄咄逼人,子路、孔子等人似乎完全落在下风。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子路行以告。”──他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根本就没有落入下风。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所以境界实际上更高远。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4则选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事情同样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丈人”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跟现在的常用义差异甚大。子路跟随孔子却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家,这位老人家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子见夫子乎?”这里“夫子”是指老师。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老人说他自己,也有人认为是老人责备子路,还有人说是老人批评孔子。理解成批评孔子可能更切当一些。老人的意思大概是说,像他自己那样避世隐居,躬耕而食的人,才堪当“夫子”之称。这跟桀溺说避世之士比避人之士更高明,意思是差不多的。而所谓避世之士,正需要劳动四肢,分辨五谷。《论语》在记载了丈人的话之后,也写了他的一个动作:“植其杖而芸。”这是说老人把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除草。从写法上看,这几个字,就跟写桀溺时候说的“耰而不辍”一样微妙。“子路拱而立”,写出了孔门弟子的本色。“拱”是指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老人有一系列的行动:先是留子路住下来,之后是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子路吃,之后是叫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虽然老人的人生选择跟孔子等人完全不同,但他的这些行动却都有浓浓的人情味。“明日,子路行以告。”现代汉语中“明日”常指将来的一个时间,古代的“明日”则常指某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行以告”指赶上孔子,把事情告诉了他。“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孔子明白那位老人是一位隐居者,让子路回去见他,显然是要告诉他什么(就跟第3则选文中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走过孔子的车子,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是一样的)。而那位老人竟然已经料想到孔子会这样做,事先就躲到别处去了(“至,则行矣”,进一步写足了隐者的气派)。孔子又是一个“不得与之言”!子路于是说了这样一段话:“不仕无义”,是说不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据说曾经求见七十多位国君,目的是求得国君的任用,看来他是力图践履“君臣之义”的。“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老人要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说明他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是隐居躬耕,又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按照孔子的观念,君臣之义也是不应该被废弃的。“如之何其废之”,即怎么能废弃它。“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说老人想要保持自身的清白(所以从污浊混乱的社会中逃避),却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准则。“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点破了儒士做官的立足点,这就是行义而非谋利(推行道术,不计个人私利)。“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意在表明自己早就知道道术不能推行了。这看上去是一句非常平淡的话,蕴涵却相当丰厚。“桀溺”对子路说,天下混乱如洪水滔滔,你没法改变他,所以不如避世。这是桀溺的态度。子路说,孔子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套主张没法推行,他早就知道,但他仍然坚持不懈。这是孔子的态度。子路所说的这一番话代表了孔子本人的意思,凸现了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惊人的执著。当时已经有人称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了,真是看透了他。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这就是孔子。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6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8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2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7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4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课稿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公开课教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6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步练习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4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