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0-10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要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情景
导入
一、 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情境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又被文人画得生气勃勃。柯九思就有《题文与可画竹》:“湖州放笔夺造化,此事世人那得知。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跫然--猛然,一下子。生气--神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内容……
 
知人
论世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
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
   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的局势也感到不安。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过多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过的书房生活,对社会国家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反对急进措施。王安石变法,他上书反对,被捕入狱,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接触了下层人民,但政治上的挫折,也助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情绪,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表示反对,但对有些措施,是表示赞同的。因此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轼提出反对,又遭旧党攻击。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岭南、海南,生活十分艰苦,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迁,次年死于常州,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
文章总结文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学生勾画配套资料上对作家的介绍。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四、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六、翻译分析文章   解读第一段:   
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三层。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③引用苏辙的话,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
2、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3、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有道者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      
与可画竹→形、神兼备
七、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步骤:
一、翻译分析文章
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
三件趣事来表现文与可的性格:
第一件事突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
第二件事明确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事称赞其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
二、思考:
1、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苏轼引用这个典故,借曹操祭桥玄的“戏笑之言”,来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以喜衬悲,益见其悲,作者对逝者的追怀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2、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
作为悼念性的记人散文作者先记述了文与可绘画的理论,接着写酬诗为乐的一段真挚情感,这幅画即是两人感情和绘画理论的体现。以曝画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悼念之情。这样安排既写出来了画作的由来,又能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亡友的悼念的主题。
二、探究文本深层含义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文体,杂文(文艺随笔;悼念性的记人散文)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三、艺术特色:
   1、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那么这简短的第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该文信笔挥洒,舒春自如“常行于怕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同行埋头工作流水一般;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曲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环红文怀可所画的《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谷偃竹图》的基础;中间是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待《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串,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善结合。
2、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唯其如此,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来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之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此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正如明代王舜俞所说:“文至东坡真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
3、本文反映了苏轼散文的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言明快、活泼、幽默,对诗、赋、文及典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
四、课后练习
五、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
 
 
 
 
 
 
 
自己积累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作业布置
完成《新学案》预习新知部分。
 
 
教学反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赤壁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54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6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mp3音频朗读
苏轼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含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2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5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堂练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课稿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10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9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8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7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3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2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6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5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练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3
人教版选修《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1
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有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例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