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四、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六、翻译分析文章 解读第一段:
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三层。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③引用苏辙的话,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
2、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3、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有道者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
与可画竹→形、神兼备
七、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步骤:
一、翻译分析文章
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
三件趣事来表现文与可的性格:
第一件事突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
第二件事明确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事称赞其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
二、思考:
1、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苏轼引用这个典故,借曹操祭桥玄的“戏笑之言”,来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以喜衬悲,益见其悲,作者对逝者的追怀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2、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
作为悼念性的记人散文作者先记述了文与可绘画的理论,接着写酬诗为乐的一段真挚情感,这幅画即是两人感情和绘画理论的体现。以曝画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悼念之情。这样安排既写出来了画作的由来,又能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亡友的悼念的主题。
二、探究文本深层含义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文体,杂文(文艺随笔;悼念性的记人散文)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三、艺术特色:
1、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那么这简短的第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该文信笔挥洒,舒春自如“常行于怕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同行埋头工作流水一般;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曲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环红文怀可所画的《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谷偃竹图》的基础;中间是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待《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串,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善结合。
2、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唯其如此,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来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之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此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正如明代王舜俞所说:“文至东坡真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
3、本文反映了苏轼散文的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言明快、活泼、幽默,对诗、赋、文及典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
四、课后练习
五、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