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字词,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朗读课文,明白作者写信的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重点分析揣摩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学习本文驳论的方法及效果,并能练习写作。
2、过程与方法:深情朗读部分片段,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体会书信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教学方法
多种朗读法、合作、讨论、探究等
教学准备
运用多媒体,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齐唱《七子之歌》。
2、《七子之歌》抒发的是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浓浓思念之情,“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情,是游资的呼唤。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民族主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解题。
1、介绍廖承志: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之“同志”,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的重要干部。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出现思想路线上的严重分裂,左右两派一时水火难容,国民党亲共的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杀廖乃蒋介石幕后指使,但苦于拿不到证据,而蒋介石当然也不会明目张胆这么干,所以,两家关系依然没变,党内还是同志,但实存心结。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
2、介绍蒋经国:蒋介石之子,浙江秦化人蒋经国1925年10月去苏联莫斯科学习,先后在孙逸仙大学(亦称中山大学)、红军军政学校读书,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时期的蒋经国因为身受红色赤都洗礼,还是比较倾向中国共产党的,对国民党右派势力排挤中共的那套做法深为不满。“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蒋经国都曾挥泪写信给蒋介石,并发表公开声明,反对蒋介石的反共、反革命举动,要求国民党回到与中共团结合作的正确路线上来。 (见参考书)
3、 “致”是什么意思?(礼貌的给予)
4、写作背景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身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中思乡之情浓浓。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见课文)。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
2、学生自读,扫除文字障碍,思考写信目的。
3、师生共同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读词语
把晤wù 咫尺zhǐ 悖谬bèimiù 东隅yú 苟同gǒu 珍摄shè
毋庸赘言wúyōngzhuì 未雨绸缪chóumóu 难辞其咎jiū 同捐前嫌xián
(2)理解词语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毋庸赘言:不必说多余的话。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珍摄:保重身体。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代八寸为一咫。
悖谬:不合道理的言论。
4、交流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是廖承志给自己的旧友蒋经国先生的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从历史的高度,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做出决断和贡献。
四、作业。
掌握字词,翻译书信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二、速读,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同组商议:
1、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民族利益)
2、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历史责任)
3、从个人抱负与忠孝的角度劝说。(个人尽孝)
三、默读,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抓重点语句
1、作者认为实现祖国统一,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而且关系到世界和平。和平统一台湾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2、信中从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谈到两次国共合作,以此劝说在台主政的蒋经国实现第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引用其自勉之言,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将收到“世人推崇、名垂青史”
3、指出若实现祖国统一,则能“忠孝两全”。
四、研读,探究
1、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2、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如何?
讨论明确:
①、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民生乐利”
②、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
立场鲜明,态度坚决
“三不”政策” “余期期以为不可” 、“于公于私,理当进言”
“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 “实难苟同”
所谓“罪人” “实相悖谬 ”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未免自欺欺人”
五、合作,探究
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一一反驳,品味其规劝语言的特色.
(听录音品味其规劝语言的特色)
1、回顾内容。
民族利益 ———————— 愿弟慎思
历史责任 ———————— 望弟再思
个人尽孝 ———————— 尚望三思
2、品味,小结:
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即使是批评性的语言,也是言辞中肯、适当、委婉,坚持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六、感悟,升华
体会公开信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尚望三思
深厚的情感,表达出对蒋深深的思念和关怀
处处为“弟”考虑,设想周到、关怀备至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内心充满爱国热情。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七、品析,欣赏
说说语句的含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局促东隅,终非大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4、遥望蓝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八、思考
“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对内容的推进与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讨论,小结:
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到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段末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九、课外延伸
关注时事,收集整理不利于台湾和平统一的言论,学习本课的写法给台湾当局主要政要人物或台湾同胞写一封公开信,劝说他们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贡献。
板书: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说理 民族利益 历史责任 个人尽孝 爱国
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尚望三思 热情
言情 情真意切 言辞中肯 设想周到 渴望
发人深省 适当委婉 关怀备至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