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11


《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徐杰 执教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八则》,预习的时候,同学们都到阅览室查阅了一些孔子的故事,我想请同学们讲讲与孔子有关的一些小故事。

生:有一次,颜回在路上看见有人买布。卖布的人讲:“三八二十四,你为什么只给我二十三?”买布的人讲:“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问我要二十四?”颜回跟买布讲:“三八就是二十四,你应该把钱给他。”买布人讲,他只相信孔夫子的话,如果孔子讲三八二十四的话,他就把自己的头给颜回。于是,他们找孔子评理,孔子说:“三八是二十三。”事后,颜回问孔子:“你为什么说三八是二十三呢?”孔子说:“因为生命比钱更重要。”

师:孔子是一个非常宽厚仁爱的人。

生: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赎回了很多在外当奴隶的人,没有去国库报账。别人知道这个事情后,都说这个学生品德高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却责怪学生。他说:“你如今这么做,以后别人去外国,就不会赎人回来了。因为赎人回来后再去国库报账,别人就会在他们背后议论纷纷。你这样做是好的,但是也影响了更多人被赎回来,所以这样做是错的。”

师:把仁爱的雨露撒到更广阔的地方。

生:有一个人掉到水里了,孔子的学生去救人,人家答谢他,给了他一头牛作为回报,他接受了。别人知道这件事后,在背后议论,说:“只是救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这么多回报啊?”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赞扬这个学生说:“你救人得到了这么多回报,这是你应得的。这样可以使更多人愿意去救人,使更多人可以被救。”

师:推己及人,是一种境界。同学们,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宽厚、仁爱的孔子,课文里又是怎样来介绍孔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请把课本打开,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他读,并且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点评。

(屏幕显示: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对语气)

(学生个体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shuō)乎”语气没有读出来。

师:其他同学纠正你了,“不亦说(yuè)乎”为什么读yuè?

生:同“悦”。

师:请你把这个字音先做一个记号。然后继续说说,应该读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你范读一下。

生: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wēn,不亦君子乎?

生(杂然):愠(yùn)。

师:又有一个地方读错了,赶紧做记号,以后预习工作要更细心。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读出反问的语气。

(学生齐读)

生:我觉得他没有读出重读、轻读和快慢的节奏。而且他的音调都是一种调子,没有其他的感觉。

师:请你就某一句话为例具体说一说。

生:我就举“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为例。本意是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可是他没有读出那种感觉——还是那种旧的知识,没有给人感觉他获得了新的知识。

师:你的意思是说:“温故而知新”,读到“知新”的时候要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味道,这个时候语气就应该舒缓一点。是吗?

生:是的。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遍,读出自得的味道。

(学生齐读)

师:在朗读这个环节,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注意重音和语气,这样,我们的朗读就有了文言的味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中的字词。(屏幕显示:说 愠 罔 )第一个就是刚才有同学读错的字,这个字我们把它读成yùn ,同学们都已经纠正过了;这个“愠”的意思是什么?

生:恼恨、怨恨。

师:有一个词叫“愠怒”(板书:愠怒),它就是指因怨恨而生气、发怒。第三个生字读wǎng,这个“罔”字,我们祖先在造这个字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大家看一看(板书:甲骨文“罔”)像什么?

生:网

师:把一个人吊到网里,这个人就没有着落了,所以后来这个字就变化为这个“罔”,因此,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上面不能空,它的外形还保留着“网”的外形,这个“罔”的意思是迷惑而无所得。

师:刚才我们把这个“说”读作“悦”,这种现象在文言当中称为什么?

生:通假字。

师:在这八则《论语》中,通假字还不止这一个呢,还有哪些通假字?

生:第四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师:“知”通“智”,解释为“智慧”。

生:第四则“由,诲女知之乎!”中的“汝”。

师:课文注解有,请圈点。老师再补充一个通假字,同学们看一下第六则,“默而识之”。这个字读“zhi”,它通这个字(板书:誌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记录”,下面我们尝试着解释几个词语。

(屏幕显示:解几个词 可以 厌 反)

看这几个词分别出现在哪个句子中,结合句子语言环境来理解词义,第一个词“可以”。

生:第二则。

师:“可以为师矣”,看看课下注解上,“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凭这一点。

师:“以”,这里是“凭借”的意思。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表示能够、可能,如:你问题答完可以坐下去了;你可以走了……大家再看这个“厌”。

生:满足。

师:“学而不厌”中“厌”是满足的意思,其实这个“厌”做“满足”解的话有一个成语,现在还在用。

生:学而不厌。

师:另外一个成语叫“贪得无厌”,“无厌”就是没有满足。看第三个词——“反”。

生:类推。

师:现在的“反”是什么意思?

生:反复。

师:相反,与“正”相对,这三个词在古文中有它的意义,在现代文中有另外的意义,这种特殊文言现象称之为?

生:古今异义。

师:在解词的时候老师还发现一个特殊的词——不耻下问。刘佳慧,这个“耻”是什么意思?

生:羞耻。

师:张悦,她的回答对不对?

生:对的。

师:有没有谁觉得这个词不太妥当的?请看课文注解。

生: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师:“耻”在这里是“以……为羞耻”(板书:以……为耻)。不能直接解释为“羞耻”,而应当这样来解释:“把……当作是羞耻的事情”;“以……为羞耻”。这是一种特殊的文言用法,这种用法我们称为“意动用法”(板书:意动用法),意动用法的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以……为……”。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八则《论语》中一个很特殊的文言现象:就是“而”出现的频率很高。

(屏幕显示:一个特殊文言现象)

“而”在文言文中是虚词,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有这样四种

(屏幕显示: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找一找“而”,说说这些“而”是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读书,圈点)

生:“学而时习之”的“而”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的“而”表转折;“温故而知新”的“而”表并列。

师:慢慢说,让同学们有一个思考判断的过程,请注意:“温故而知新”的“而”是并列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用法呢?赵成?

生:是承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只有温习了旧的知识才能得到新的体会。

师:它们之间是有先后关系,是承接。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而”表转折。

师:对。

生:“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承接。

师:是吗?

生:不对,应该是转折。

师:人家不了解我,但是我却不生气,“而”表转折。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而”表并列。

师:看课文注解上是怎么翻译的?

生:聪明而又努力学习。

师:聪明与努力学习是并列的关系,刚才我们找的这些“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我们在阅读文言的时候要引起注意。

生:老师,还有一个“而”没有发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而”表承接。

师:你是一个细心的同学,但是这个“而”是不是承接呢?“而从之”,跟从学习,怎样跟着学习呢?“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这是对学习方式的修饰,所以,这里的“而”表修饰。

(停顿,示意学生记录)

师:下面咱们来读课文,看着八则《论语》原文,说出它的翻译。在翻译的时候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打上问号。

(学生译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在译读课文时遇到的疑问。

生: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还有“是以谓之“文”也,我翻译的时候总是不能很好地把这几个句子连在一起。

师:“何以谓之”课文注解中是怎么说的?

生:凭什么赐给他。

师:凭什么赐给他“文”这个谥号,“文”在这里翻译成“文这个谥号”。因为在古代,贵族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一个称号叫“谥”或者“谥号”。所以翻译成:为什么送给他“文”  这个谥号呢?那么下一句“是以谓之文也”能翻译了吧?

生: 以是他的谥号是文

师:“以是”是什么意思?

生:因此。

师:因此赐给他“文”这个谥号。还有问题吗?

生: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我的理解是: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者”怎么理解呢?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不善者”是谁的不善者呢?

生:他们的,“我师”的。

师: “而改之”是谁改呢?

生:我改。

师:他们的缺点怎么是我改呢?所以在这里翻译的时候要加上一个括号,表示语意补充。这种补充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在说话的习惯。比如这句话的翻译,可以这样说: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我也有)我就改正它。这样就通顺了吧!

(学生做笔记)

师:这是一种向别人学习的好方法,也就是取别人的长处来学习,我们现在的成语叫“取长补短”;还有一个成语是“前车之鉴”,别人身上的缺点、错误,我们也可以对照、反省自己。还有问题吗?

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会翻译。

师:这句话的翻译可以用组词法来解决。“诲”,教诲、教导;“倦”,疲倦。连起来说就是:教导别人而不觉得疲倦。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识也”中“ 是识也”不会翻译。

(学生举手)

师:请这位同学帮助你。

生:这是聪明的做法。

师:“是”在这里是一个指示代词,翻译成“这”,这里省略了一个判断动词“是”,老师补充两点,第一个,“学而时习之”,在这里把“学”和“习”分开来了,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略有区别。这里的“习”是什么意思?

生:温习。

师:(板书繁体“习”)上面是“羽”,下面是“白”,这个“白”是刚刚长出的羽毛。刚长出羽毛的小鸟在练习飞翔,因此“习”是温习、练习。同学们上课学了新知识,课后还要注意练习,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停顿,示意学生记录)

师:“学而不思则罔”,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在以色列有一个谚语:一个人只学习而不思考就像背着书箱的驴子。没有思考的读书,这个书就不是他的书。“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如果只是坐在这里想学习而不去付诸行动,那就是空想。古代有一个著名哲学家叫王阳明,搬来一张椅子,坐在竹子前面,准备思考竹子。结果思考了三天,头疼欲裂,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只有“思”的行为,而没有“学”的行动,最终肯定一无所得。所以,通过学习《论语》,对我们自己的学习,对我们的做人,都是很有帮助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论语》的意义。

(学生沉思、点头)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五则《论语》,先是“子贡问曰”,然后是“子曰”。这是孔子跟他的学生在对话,但是其他的几则都是“子曰”,假如你就是孔子的学生,你现在能设想出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课文,想像当时的情景,设计提问。)

师:比如,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设想自己是孔子的学

生,我会这样问:先生,你是凭什么做老师的呀?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情境来设计提问。

(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设计的是第四则,问道:先生,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师:很好,老师就会告诉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生:我设计的是第八则。问道:老师,你是如何教你的学生的?

师:如何教?问得太大了,老师不好回答了啊,这个句子重心在“启”和“发”。怎么设问?

生:老师,你是如何启发你的学生的?

师:很好,这时老师就会回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生:我设计的是第一则。问道:先生,何以为君子也?

师:老师,怎么做君子呀?老师回答你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我设计第七则,问道:老师,你平时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

师:那么老师怎么回答?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咱们这样一问一答,仿佛我们也在聆听孔子的教诲。今天学了八则《论语》,请同学们说说,《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屏幕显示:走近《论语》)

生:我觉得《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

师:教给我们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生:我觉得《论语》是一部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书。

师:但是它却把深刻的道理说得非常明白

生:我觉得《论语》语言很简练。

师:言简意赅,小句子,大智慧。老师还要补充一点:《论语》记载的要么是孔子的话,要么是他与弟子的对话,这种体裁我们叫“语录体”(板书:语录体大智慧)。今天,这种做人、做学问的智慧已经沉淀下来,很多都成了成语,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些成语摘录下来,背一背,再次感受《论语》的智慧。

    下课。

 

《论语八则》课例评点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教学“板块式教学思路”首创者,“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流派代表人物。

我们用“三点式”来评点徐杰老师这堂课。

第一、美点。

这个课最美之处就是在“落实”两个字上。

整个课案的教学着眼于语言教学的落实,着眼于知识教学的落实。上得相当的细腻。每一个环节都从一个角度来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特别是学习字词和译读课文这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都做得比较好,尤其是学习字词这个环节做得更好。老师用了分类的方法、分层的方法、分步骤的方法让学生识字、解词、理解文言现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课文译读。从这两个教学板块看师生的活动也是配合较好的。

学习字词这一块,点面结合,既有一部分对初一学生而言比较难懂的文言字词,又有比较突出的点——“而”字的用法的辨析,因此整个教学处理是比较好的。

称为美点,就是关注到基础,关注到语言,关注到落实。没有这样的落实,我们的语文课就是低效的;有这样的落实,我们的语文课的效率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表现出老师教学智慧的某一个细节,闪亮了一下。

那么这个亮点在哪里呢?在于:根据《论语八则》的选材,有七则是“子曰”,这样的课文的组合来让学生设计问语,补全对话。从主问题的设计手法来看,这就是一个主问题。老师把它限定在三、四、七则。其实,除了一则可以不用这种手法之外,其他七则都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设计的。

那么这个设计有什么好处呢?这个设计把它延伸到教学设计艺术上和组织学生活动的艺术上,就叫作侧面入手,正面解读。让学生设计这个语录的提问,“假设你在孔子身边,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要就这则语录来设想是你问的,你会怎么问?”这其实是让学生理解了这则语录的文意,然后再来设问。只有懂了文意才能设问。好像是设问,其实是读懂语录之后才能设问。这就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学生要在正面解读语录的基础之上再来设问。用侧面的方法要求学生读课文。这是一个很智慧的提问设计,而且从整个课文的教学脉络来看,这里的手法就变化了。前面是老师讲,学生读。这里再一遍,别开生面给学生一个刺激、一个悬念、一种惊喜,学生要来做这样的事情,就会饶有兴趣。

那么,这个亮点闪亮了一下,为什么不是非常地有光彩呢?它的位置太靠后,迟了。这种理解文意的工作是可以提前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学生深深地带到课文里面去,然后再来落实字词,也是可以的。因为你给学生一个抓手,给学生一个设问,给学生一个话题,给学生一个情境,它的作用就是理解文意的。那么我们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再来设计这种对话的情境,味道就不是那么足。所以这是一个闪亮之点。

第三、弱点。

弱点四个字:整合不够。

仍是课堂教学的老毛病。整合不够,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堆砌,堆砌多的话,整合做不出来,那么我们课堂教学的线条不洗练。

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个课有七个环节,最后一个环节老师把它巧妙地处理了一下。(七个环节是)说故事、谈孔子,评读课文,学习字词,译读课文,设计问语,论语印象,词语积累。从一节课的容量来讲,设计七个步骤或是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是很难把它上过去的,很难把它上好。当然老师注意到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在字词这一块用了17分钟,在译读课文这一块用了12分钟,这两个教学的重要的“点”出来了,但是仍然还有一些点是带过去的,还有一些点是浪费时间的,讲孔子的小故事用了整整5分钟,评读课文用了整整6分钟,学习字词17分钟,译读课文12分钟,补全对话5分钟,然后,论语印象后就超时了,当然超时这一现象我们不去计较它。但是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即使是这样一些活动,它也是比较臃肿的,线条是不洗练的。

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比较技巧的方法把它上得更深入一点、更美一点。

比如,朗读课文。在这个时候朗读课文,我觉得以老师为主进行指导,“语气”一词贯穿全文。哪一则要读出什么语气,或者重点指导几则语录的朗读。

学生评的过程,思维力度不是很大。学生是一种感受然后把它表达出来,所以在思维训练没有深度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组织学习活动。

思维深度在哪里呢?在学习词语。学习词语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分类——跟老师的手法一样的,那么这时的“分类”就有思维的深度了,然后由学生在老师的话题设置之下,从几个类别来理解词语的含义。由学生自己动手,然后把它清理出来、分成类别。思维的深度就在这儿。那么我们的训练既落实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励了他们的思维。所以朗读由老师指导,字词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一个过程,教学的力度就增加了,牵引力就增加了。而且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训练性就体现出来了。

译读这一块就做得比较好。学生自读,看课文、说翻译,遇到疑难做记号,这一块就做得非常好,因为全部都由学生来做。

这个整合不够的弱点,表现出我们的老师还是太注重“落实”这两个字。因此有很多在这个年级、在这个学习阶段不需要讲的内容就可以避免,就可以节省时间,比如说,意动用法。再一个就是“而”的用法。“而”的用法如果突出的话,那么前面的字词就要简化,因为注释里有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突出地解决一个“而”字的教学。但是“而”的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里其实是不落实的。为什么呢?老师没有做课中小结。教师提出了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哪些范例是表并列的呢?学生的发言老师最后没有给归结出来。所以这个课过去之后,也许学生再来读的话,有些印象,但印象不会太深。那么,为什么老师不敢在这儿做小结呢?因为,有些东西把握不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学生说的是“修饰”,老师也说的是“修饰”,但我感觉是并列。两个动词在一起,“择”和“从”,并列的,或者是承接的,所以说不准,说不准就不敢做小结。解决的方法是降低难度。小结一个方面的内容可不可以呢?也是可以的。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容易懂。中考里面一直把它当作一个难点来考。“而”字的用法太复杂,一直到初三的毕业复习,我们都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虚词来复习。所以在这儿我们突破一个点——“而”字的某一种用法,这个问题就简化了。一简化我们的时间就好安排一点。所以,整合不够还是老师的责任心太强,所以应该表扬,但是从课堂教学设计艺术来讲呢,又是一个弱点。

其实这个课很好上,在整合的基础上,在朗读的基础上,就是八个字:难点突破,美点欣赏。

第一,难点突破。

难点突破就是整合,把这篇课文最难的字词句分三类,用15分钟的时间来解决足够。为什么难点突破?因为里面有些内容,学生已经预习过,或者是课文的注释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就把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给它提炼出来,然后进行难点突破。

第二,美点欣赏。

这篇课文有什么美点欣赏的呢? 其实有一句学生的话是可以让我们放大的。也就是老师在预设时会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说这句话。学生说“我觉得《论语》是一部很有智慧的书。”老师也小结了:“语录体、大智慧。”那么美点欣赏呢?“这一则的智慧表现在……”八则全都带起来了。每一则都有它的智慧。它的学习方法的智慧,学习态度的智慧,以及它为人处事的智慧,等等。这种智慧我们都可以把它通过“这一则的智慧”的欣赏把它整合到一个话题里面,而且内容会显得比较的丰厚。

所以,难点突破是落实基础知识的,美点欣赏是这一课的眼,是学生表达对课文内涵、课文深处的含义的理解的平实的、有它的立足点而又有设计的着力点。课眼可以比较闪亮。这是一种做法。

还有一种做法,我们能否把《论语八则》这样的课文根据我们课文类型的要求就是诵读欣赏呢?这一类的课文在苏教版的教材里可能不太讲究落实的。就是读,就是背,那样也可以上成很好的常态课。诵读一个板块,欣赏一个板块,再设计话题,根据课文的类型来上课,那么这样的上课要求浅一点,读读背背而已,也是很常态的课。

还有什么样的上法呢?专题。小专题的上法。比如说,这一课是极能设计成别开生面的语言课的。那就是把语言现象进行分类,特别提炼出成语,进行成语教学。如果你选一个成语教学的角度切入到课文里面去,那你的课在创意上就非常的新颖。虽只有八则,成语却不少。用比较专题的课来进行精心设计也是可以的。

回过头来说一下,徐杰今天上的课就是好课。就是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好课。我谈的弱点是给大家出点点子,使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更开阔一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语》八则教案7
长春版《论语》八则复习要点及练习
《论语》八则学案5
课内比教学之《论语八则》授课案
《论语》八则2015年中考练习题
《论语》八则ppt课件(23页)
课内比教学之《论语八则》授课案
《论语》八则检测题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6
《论语》八则教案5
《论语》八则教案4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导学案
《论语》八则复习学案
沪教版《论语》八则学案
《论语》八则复习ppt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论语》八则教案1
《论语》全文阅读及翻译
《论语》八则导学案
《论语》八则ppt课件6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案2
《论语》八则ppt课件5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背诵)
《论语》原文译文及赏析(全文)
苏教版《论语》八则ppt课件4
《论语》名句摘译
苏教版八年级上《论语》八则预习课
苏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八则表格式学案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案1
《论语》八则同步练习
《论语》八则ppt课件3
《论语》八则ppt课件2
沪教版《论语》八则测试题
《论语》八则教案3
《论语》八则教案2
《论语》八则教案及模拟练习
《论语》八则ppt课件1
鄂教版《论语》八则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