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设计
北大街小学 王慧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前夕,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学生情况分析】
1、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都是在亲人的关爱中长大的。学生关心他人、无私奉献之心比较淡薄,这一点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2、通过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也能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阅读感悟来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语言,课文是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
我把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读词语,读通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整体上的把握。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以妈妈的心情变化为主线,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爱”,升华情感,更深刻地理解“给予树”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议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b.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b.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c.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d.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④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妈妈心情变化的句子 四、潜心品读,感悟文本。 1 、品读“担心”。思考:妈妈担心什么? (1)指名读句子:“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2)抓住“只攒了、却要、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蕴含的情意。 2、品读“生气”。思考:孩子们买了礼物,在回家的途中表现怎样? (1)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抓住“兴高彩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2)引读: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读读妈妈生气的话:“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3、品读“激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从金吉娅说的话和她的一些做法中,体会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自由读写,升华情感。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妈妈、哥哥姐姐或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你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会怎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