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三年级上 >>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2-06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
  (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
  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
  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
  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
  生:儿童促织动客情。
  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
  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感”,见“景”,都会生“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的这些诗句,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写一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生练笔,师巡视,交流)
  生:我写了两句诗。一句是“月光寒霜动客情”,还有一句是“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
  (生感情吟诵)
  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可以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
  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齐说):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
  生:我写的是“春风明月动客情”。
  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一句是“窗前月光动客情”,第二句是“夜半钟声动客情”。
  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
  师:写得多美呀。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肯定触动诗人的“情”。
  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
  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各具形态,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
  生(齐答):“月”!
  师:像“月亮”啊,“寒霜”啊,“钟声”啊,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我们历代诗人的诗作当中。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造境,全班齐诵)
  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齐读)
  师: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师: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是呀,古诗是需要重读的。相信等我们长大之后再读这首诗,会读出更多的味道和感受。下课!
  见景生情
  板书:夜书所见(感)

  教后反思
  古诗,因为离孩子的生活、日常语言比较遥远,这么多年来,古诗教学的研究,都放在如何挖掘诗意、开掘诗境上。这几年,也产生了一些精品课例。带领学生穿透古诗语言,走进古诗意境,深悟古诗情感,把课上得古意盎然、诗意盎然,似乎是这几年古诗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我经常在想,小学生学古诗,能否学得浅显一些、好玩一些、轻松一些,在课堂上,通过古诗的学习,不光领悟诗情诗意,还要悟到一些方法技巧,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语文教学是忌谈知识的,但古诗中渗透的语文知识,我们不用回避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视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领悟到诗人如何“见景生情”,而且是“特定的景触发了特定的情”。在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是非常凸显的一种方式,从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出发,让学生整体感受:其实何止是“秋风”动客情,诗中还有许多的景都触动了诗人的情啊,你能仿说一句“_________动客情”吗?让学生对整首诗进行梳理,学生要提炼诗中的景,并用四个字概括出来,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是一个考量。当学生吟出了“萧萧梧叶动客情”、“篱落灯明动客情”、“儿童嬉戏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时,说明他们读懂了“诗语”,也读懂了“诗情”了。所以,此处的运用也是对学生理解的一个检测,更是迁移和提升。最后,呈现三首“思乡”诗,学生自己从诗中用四字词语提炼景物,仿写诗句“——动客情”,这项语言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进一步历练,在仿说“诗语”的过程中,学生对“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这个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是这堂课试图对传统古诗教学的突破之一:用“以练导学”的方式教古诗。让仿说、仿写诗句的训练承载起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了解相关知识的多重目的。
  本课试图对传统古诗教学的突破之二,是渗透“重读”理念。把低年级学过的古诗,到高年级再读,通过设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新的感受与收获,体会到: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心境,读同一首诗,感受和收获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点到为止的渗透,不是作秀,是给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他学会学习,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学会自己到这些曾经学过的古诗中不断寻找新的意义,获得新的启迪与营养。
  总体来说,传统的古诗教学,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如果能在醇厚的情味与意味中增加些刚性的元素:知识的、理念的等等,那就犹如在学生的心间开启了一扇窗,会让他看到里面风光无限的风景。


      好一道古诗教学的“和美”风景
      ——盛新凤老师《夜书所见》一课赏析
      浙江衢州市教科研中心特级教师 施燕红

  在当前众多的语文教学流派中,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以其清新、恬淡、优雅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小语界的认同和肯定。《半截蜡烛》《三个忠告》《去年的树》《跨越百年的美丽》等阅读教学课例足以让我们领略盛老师阅读教学之和美风景。今天,盛老师又向我们呈现了“和美语文”在古诗教学中的精彩演绎,拓展了“和美语文”的实践操作范畴。细品之,有以下“和美”之处:
  一、传递经典古诗“常读常新”之和美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写道:“在8岁的时候我绞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的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岁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可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阅读经典文章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古诗当是经典中的经典。好诗不厌百回读。盛老师课始一句“三年级我们就学过这首古诗了,古诗是需要重读的”为整堂课定下了基调,传递了“古诗需要常读常新”的理念。因为是重读,盛老师课始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只用了5分钟就完成了一首古诗的基本学习任务。
  常读要做到很容易,常新则不易。五年级再读,要读出什么“新”呢?在接下来的课堂行进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缕缕新意:诗情感悟“新”:通过“寒”与“明”的两极对比,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意境品味“新”:无论是“梧桐”的忧伤、“一灯明”的意味深长,抑或是“月”的思念,都在这堂课里悠悠萦绕;方法领会“新”:盛老师领着学生走近古诗的表达方式——“特殊的景抒特殊的情,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学习“送寒声”“动客情”的迁移写法,从中收获改诗仿写的乐趣。可见,重读不是重复,重读指向提升。
  二、呈现古诗课堂“以练导学”之和美
  古诗因为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教学时更容易陷入“串讲诗意,分析诗情”的怪圈中。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怎样在古诗课堂中让学于生,为学生创设更多语言文字运用的时机,盛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以练导学”的古诗教学新模式,将传统课堂的“以练固学、以练测学”转化为“以练导学,以练促学”。
  在整堂课中,把训练作为一种载体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古诗学习。首先,整堂课按“读所见——画所见——抒所感——移写法”层层推进,训练板块清晰明了。其次训练内容指向语文,四个板块分别指向读、想、说、悟、写的能力训练。再者,训练方式整合灵动,无论是体会诗人心中的“寒”还是感悟诗人眼中的“明”,抑或是用其他景物来替换“送寒声”,还是结合其它古诗仿写“动客情”,都不是孤立、机械的训练,有了老师精心拓展的古诗作依托,加上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练得轻松而有成效。盛老师“以练导学”的古诗教学新模式既依循传统,又大胆创新;既是回归,又是前行,使教学走向高效、和美之境。
  三、彰显古诗教学“组块拓展”之和美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盛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展现了古诗拓展串联组块之美。课中三度拓展均可圈可点。
  第一处学习“萧萧梧叶送寒声”一句时,盛老师让学生用“群雁南飞、秋菊摇曳、啾啾虫鸣、呼呼秋风”诸词替换,看似平常,实则非匠心独具者不可为之。何也?古诗中有不少意象,历经润泽,其所表达之意蕴,传递之情感,已有定数。盛老师扣住“梧叶”,拓展了韦应物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及南宋诗人周紫芝的“梧桐叶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两句诗句,帮助学生聚焦“梧叶”这一特殊的意象,体会到诗人那份孤寂忧伤的情感。此处宕开一笔,非独语文教学,乃是文化传承。
  第二处拓展在理解“知有儿童挑促织”时,带出了同样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所见》,这三首诗进一步展现了古代少年儿童的生活,丰满了学生对叶绍翁童年生活的遐想。
  第三处便是仿写诗句,迁移写法的时候,补充呈现《静夜思》《春日》《枫桥夜泊》三首古诗,参照这些古诗,学写“动客情”,为学生提供了仿写的场景,迁移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语言文字得到了运用,变书本的为自己的,实现了语言的内化。
  四、聚焦古诗情感“冲突对比”之和美
  盛老师此课的浓墨重彩之处是锁定诗中的两个画面,聚焦一“寒”一“明”,体会诗人情感之变化。体会心中之“寒”,盛老师通过音乐画面造境,通过教师充满淡淡忧伤的含情描述,将学生带入了风高夜黑、寒意阵阵的江边,感受诗人的那份孤独伤感。体会心中之“明”,通过学生想象诗人可能玩过的游戏,拓展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心中的那份温暖与追忆。此时补充的其它描写童年游戏的古诗,借“追黄蝶”、“放纸鸢”与“捕鸣蝉”的欢快,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内心之寒,以及乍见“一灯明”时,内心之暖。此处,诗人本该落笔写乡愁,却偏偏关注“儿童挑促织”,笔意突转,似乎使人难以捉摸。经由“寒”与“明”对比,方才明了,诗人是在“一灯”之光照耀下,照见了自己的童年,也照见了遥远的故乡。“一灯”之“明”愈明,“梧叶”之“寒”愈甚。这种情感冲突对比之美在诗人笔下神奇呈现,也在盛老师的课堂中自然流淌。可谓诗人写得高明,盛老师教得高超,相得益彰!
  五、强化古诗语言“迁移运用”之和美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其目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能力不可能靠听说便能获得,它必须更多地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当前的语文课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还太少,这也是语文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怎样在古诗课堂中让学生习得语言,迁移运用?盛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替换秋天的其他景物,试着改编“送寒声”。此处改编诗句,不求编得有多好,唯求借此提炼诗意,感受诗情,体会学诗之乐而已。课尾补充《静夜思》等三首古诗,仿写“动客情”,旨在迁移运用,加深对古诗“特殊的景抒特殊的情”“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表达方法的领悟。一写再写,趁热打铁,学以致用。
  课堂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古诗较之其他文体,读更为重要。作为常读常新的经典诗文教学,能否在“读”上下点功夫,呈现新意,如在体悟诗情时,切入吟诵,那便更完美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案1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说课稿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反思2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41页)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1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思维导图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
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ppt课件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山行》flash课件1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6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5
三年级上《山行》教学设计4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3
三年级上《山行》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1
《赠刘景文》mp3音频朗读
《山行》ppt课件(30页)
《夜书所见》flash朗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