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黄老师《阿炳在1950》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3-22


黄老师《阿炳在1950》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导入 

    师:先请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许多同学还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请谈谈你听曲子时的感受。 

    生:我感到悲伤和沉重。 

    生:我感觉到一个人在抗争。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空旷的巷子,有个艺人在孤独地拉琴。 

    生:这支曲子可分三部分来听:有时低沉,有时激越,有时回环。低沉是诉说不幸,激越是对命运的抗争,回环表示对理想的思考和向往。 

    师:(惊)噢,这位同学说得很内行,欣赏能力极好,我知道你在学钢琴,在这方面很专业。(众人鼓掌)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感觉到大家都能听其曲而知其意,欣赏水平很高。的确,这支名曲意境深邃,旋律哀婉、深沉,蕴涵了作曲者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抗争。我们应该感谢作曲者,为我们创作了这么神奇的乐章!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作曲者——阿炳,了解他的事迹,了解《二泉映月》。 

二、感知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想听一听大家读这篇文章的初步感受。 

    生:我感到遗憾,因为只录了六首,其他的我们再也无法听到了。 

    生:太惨了,阿炳太不幸了,多活几年多好。 

    生:我感到庆幸。 

    师:哦!能具体谈一谈吗? 

    生:我终于能听到《二泉映月》这么好的名曲了。 

    师:这得感谢谁? 

    生:感谢杨荫浏、曹安和等几位教授,是他们的劳动使这么好的名曲得以保留。 

    生:还得感谢阿炳,给我们创作了这么神奇的乐曲。 

    生:我看还要感谢新中国的成立,给他们带来了机会,带来了音乐的春风。(众人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口才真棒!我看还要感谢一个人。看145页,在他的过问下,《二泉映月》才得以制成唱片,流传天下,名扬中外。 

    生:(醒悟)哦,吕骥先生。 

    三、探究 

    师:现在我们一起更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讨论两分钟,然后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生: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看哪个标题好。 

    生:我认为“阿炳在1950”好,突出了时间,正是在这一年抢救了这支名曲。 

    生:我认为改为“阿炳与《二泉映月》”要好些,这样突出《二泉映月》的地位,它是阿炳的代表作;因为文中最后也说“《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生:他这个说法不妥,用“阿炳与《二泉映月》”作标题,与内容不一致。因为文章内容主要是写阿炳在 1950年的情况和《二泉映月》的录制经过。 

    师:好,这个同学从内容与标题相统一的角度来解答,值得我们学习。 

生:(辩解)那么课文的后半部分是写《二泉映月》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应该突出《二泉映月》,改为“阿炳与《二泉映月》”也不错啊? 

师:我也想谈一点看法,我认为文章还隐含了对新中国的赞扬。请设想一下,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会有这一切吗?正是这个大前提,给了阿炳抢救作品、改变命运的机会。鉴于此,我认为该突出“1950”。 

    生:文中提到阿炳有三百多首乐曲,却只抢录了六首,太遗憾了,为什么不在1950年以前就录制呢?为什么不多带些钢丝?(众人点头,沉思) 

    师:(点拨引导)这个问题有深度。哪位同学在预习时了解了更具体的情况?能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去思考? 

    生:我认为是阿炳的地位低,是一个卖艺人,开始没有被发现。 

    生:我认为旧中国没有条件,录音机要进口,文中 140页说录音机都要从外国进口。 

    生:我认为是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的解放给阿炳带来了好运。(众人笑)文中140页不是强调说,由于阿炳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国民政府地方官员指使人殴打阿炳,不准他卖艺了吗? 
 
 
    师:(笑)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精辟,大家的掌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补充一下,录音钢丝也需要进口,那几位教授可能也没料到阿炳不久就会去世。 

    生:(迟疑)老师,这篇文章跳来跳去我没看懂。(老师惊讶,众人大笑,这位学生的脸一下红了。) 

    师:这位同学很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篇课文确实很特别,有难度。大家发现了没有,它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着很大的不同。 

    生:(齐点头)是。 

    师:看一看,哪些地方不同? 

    生:插叙、倒叙很多……有点乱。 

    师:(纠正)是错综复杂,同时穿插了许多内容。 

    生:有许多小体字。 

    师:(追问)那是什么语言? 

    生:(思考)……是一些人说的话。 

    师:(继续追问)这些人是什么人? 

    生:……被采访的人。 

    师:(引导)大家看过“今日说法”“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吗?这些话叫什么? 

    生:同期声,上学期学过《生命之舟》这篇课文,老师您讲过。大体字是正文(解说词)。小体字是同期声 (采访同期声)。 

    师:(喜)谢谢你记得这么牢。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生:课文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作者通过采访几个人来回忆这件事。 

    师:(引导)这叫什么写法? 

    生:从多个角度来介绍阿炳,这样更全面。 

    师:好,现在一起把文章内容梳理一下,思考:你从这篇报道材料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了解了阿炳悲惨的一生。 

生:我了解了《二泉映月》的录制经过。 

…… 

    师:好了,请一位同学把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整合一下。 

    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阿炳的悲惨一生、阿炳的性格特征、《二泉映月》等六部作品的录音经过、《二泉映月》的地位。 

    师:不错,我认为还应把录制的意义归纳进去。 

    (课件展示:人物事迹及性格  录音经过及意义《二泉映月》地位)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他了解了阿炳的性格特征,现在我们来谈一谈,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生: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文中说他眼瞎了还坚持创作音乐,还经常与其他艺人切磋。 

    生: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乐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文中写他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 

    生: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卖艺赚钱维持生活,不同于纯粹寄生于社会的乞丐;他从不计较多少,不给也行。 

    师:好,不错,这一点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生:坚强不屈。 

    生:不好,不能用这个词语,应用“有志气,有骨气”。 

    生:前面有同学说阿炳是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用“忧国忧民”更好。阿炳为老百姓着想,用音乐反映人间悲苦,道出人们的心声,更体现他的忧国忧民。 

    师:(笑)你说的只是忧民,哪里体现忧国了? 

    生:(激动)老师您说得不对,国家是由千家万户组成的,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忧民就是忧国。您在讲《岳阳楼记》时说范仲淹心系天下,就是爱国爱民,就是忧国忧民。(众人喝彩,鼓掌) 

    师:妙,这位同学胆识过人,敢于面对几百位听课教师挑战老师。(笑)请让我表示歉意。 

    师:我们对阿炳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请大家快速筛选材料,删繁就简,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阿炳小传,时间3分钟。 

    (学生写) 

    师:好了,许多同学已经写完了,现在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照自己写的评一评,好吗? 

生:阿炳(1893~1950年)中国民间音乐家。本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自幼随父华清和道士习音乐,十五六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出色的乐师。35岁双眼失明,世人称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阿炳开始了流浪生涯。人们称阿炳有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正是这样,阿炳创作了大量著名的乐曲,如《二泉映月》《听松》《昭君出塞》等。 
 
 

    (生评略) 

    师:我们在了解了阿炳的同时,还了解了《二泉映月》等的录制经过及意义。现在请抓住相关语句,用两句话将《二泉映月》等作品的录制情况概括出来。 

    生:杨荫浏、曹安和在1950年利用假期回老家为阿炳录下了《二泉映月》。 

    师:他把哪个内容忽略了? 

    生:把录音的缘由丢了,应在前面加上黎松寿先生偶然拉起阿炳的乐曲,引起几位音乐教授的重视,决定录下后研究。 

    师:好,把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整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录制意义呢? 

    生:改变了阿炳的命运。 

    生: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生:为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财富。 

    师:古人云“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我想,从这一点来说,阿炳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杨荫浏等几位知音,名曲《二泉映月》得以抢救,流传千古。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得到了什么启迪呢? 

    生:阿炳的坚强不屈、执著追求让我感动。 

    生:阿炳……位卑不忘忧国,让我敬佩。(鼓掌) 

    生:……这里面有许多偶然的巧合,却创造了奇迹。 

    四、延展 

    师:(惊喜)精彩!请记住,把握偶然,创造奇迹。也许你的一个偶然,也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这篇文章让我想到另一则电视访谈。请看屏幕。 

    (白岩松与冯骥才关于民族文化保护的一段访谈) 

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准备花十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民间文化艺术,大到一幢建筑,小到一个荷包。那么,我们也能为我们民族文化做点什么。别做旁观者,行动起来吧。也许你的一个偶然,也会创造一个奇迹。请大家课后搜集整理家乡的民间艺术,譬如嘉禾的民歌、桂东风味小吃的制作…… 

评  点 

    《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的文字稿,应该说容量很大,内容繁杂,但黄老师的教学很成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整个课堂是在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师生之间始终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听《二泉映月》后,教师首先问学生“听出些什么”“谈谈听曲子时的感受”。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恰恰是艺术性的、提纲挈领式的。整堂课上学生发言踊跃,准确率高。出现这一场面,主要是因为黄老师缩短了对话距离,教师的亲切提问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老师也是课堂成员之一。 

    二、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引导作用。整堂课,教师所刻意设计的问题只有三个:听音乐后谈感受,预习课文后谈感受,分组讨论后提问题。课堂上黄老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确不愧为一堂示范课。 

    三、课堂合理处理了个性化阅读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如在谈预习课文后的感受时,一般学生都说,感到沉重、遗憾、悲惨”……可是,有一位学生竟感到庆幸,而且庆幸的理由说得很充分。这样进一步丰富了主题思想。在评价人物性格时,学生认为评价阿炳用“忧国忧民”更好。当黄老师提出质疑时,学生大胆分辩,直到把老师说服为止。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 

    四、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卓有成效。这篇文章是部专题电视片的文字稿,其表达形式灵活多样,叙事繁多,涉及众多人物。然而,黄老师引导学生从中筛选整合信息,仅用20来个字就整合起来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筛选材料、整合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且学生还注意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这是可喜的局面。 

(执教:黄定意(湖南省郴州市一中);评点:王莲芝(湖南省郴州市教研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阿炳在1950》教学反思
《阿炳在1950》ppt课件(22页)
《阿炳在1950》问题学案
《阿炳在1950》ppt课件7
《阿炳在1950》ppt课件6
《阿炳在1950》学案
《阿炳在1950》导学案
《二泉映月》mp3现代版欣赏
《二泉映月》mp3高清独奏欣赏
《阿炳在1950》ppt课件5
阿炳《二泉映月》MP3音频欣赏
《阿炳在1950》ppt课件4
《阿炳在1950》教案3
《阿炳在1950》ppt课件3
《阿炳在1950》ppt课件2
《阿炳在1950》教案2
《阿炳在1950》ppt课件1
《阿炳在1950》同步练习
《阿炳在1950》重点分析
《阿炳在1950》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