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爱因斯坦》教案4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06 |
《少年爱因斯坦》
第一课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板书设计:
对音乐早慧
爱独立思考
少年爱因斯坦 有正义感
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
(一)本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读懂全文。
2.了解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以前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根据爱因斯坦的姐姐玛亚在一部从未出版过的自传中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玛亚说:“当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看见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脑勺都快吓坏了。”
2.课前热身
带着问题读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学习小组内读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并说出其作用。
(2)师生互动:
互动1
读通全文,圈点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理解并掌握生字新词,在学习小组以内讨论文章中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句段。
明确 :
○1师生共同整理生字新词。
超乎寻常 爱不释手 雄心勃勃 如醉如痴
遏止:阻止。
孤僻:孤独古怪。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要早。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
井然有序:整齐,有秩序。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想入非非:指苦思冥想或异想天开。
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又自我陶醉的模样。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2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课文内容,针对自己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句段质疑解疑。
互动2
细读课文,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
明确:
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显得反应迟钝。
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十二岁时,已能独自证明数学定理。
互动3
本文篇幅虽较长,作者的叙述却如行云流水,你知道关键原因是什么吗?请找出关键语句。
明确:
关键句子有:“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上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
这些句子是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它们使文章条理清晰,行文流畅。
4.达标反馈
学生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学生自行总结。
(2)方法总结
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过渡句的运用在文章的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通过课前准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爱因斯坦的事迹,丰富课文内容。
2. 语文实践探索
(1)解释下列词语: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怡然自得:形容非常喜悦。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井然有序:形容非常整齐有条理。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1每当困遐的时候,她便习惯地坐在钢琴前,弹起心爱的名曲。
“困遐”改为“闲暇”。
○2在这期间,使爱因斯坦头脑放异采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
“采”改为“彩”。
○3每天,他只希望早点放学,躲在家里,在自己理想和希望的世界慢游。 “慢”改为“漫”。
○4教师们赚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
“赚”改为“嫌”。
(3)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
日月星辰的运行是多么 ,分子原子的运动又是多么 ,同这些多彩的读物相比,课堂上那些呆板的功课是多么 啊!
A.庄重 精彩 无聊 B.庄严 精微 无聊
C.庄严 精细 枯燥 D.庄重 精微 枯燥
(4)指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错误之处。
○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答:“文不加点”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首当其冲”不是“首要”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3《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答:“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4《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答:“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教学参考资料:《三点一测》《点拨》《自主学习当堂反馈》
课后心得:
作业:
课堂语文练习。
《少年爱因斯坦》
第二课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板书设计:
对音乐早慧
爱独立思考
少年爱因斯坦 有正义感
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
(一)本课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A.孤僻(pì) 腼腆(diǎn) B.闲暇(xiá) 遏止(è)
C.寻思(xún) 泛滥(làn) D.沉浸(qìn) 羡慕(mù)
(2)解释下列词语。
孤僻: 早慧:
腼腆: 遏止:
(3)成语填空。
之缘 欲试 雄心
有序 爱不 如痴
忘返 自得 细流
2.课前热身
不看书本,学生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小组以内自学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性格特征。
○2结合文中具体事例,阐述爱因斯坦能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原因。
(2)师生互动:
互动1
少年爱因斯坦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吗?请找出原文来加以说明。
明确:
小爱因斯坦除了拥有天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他靠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靠他那颗善于思考的大脑。他四五岁时,父亲的一个袖珍罗盘引起了他无限的好奇;十二岁时,专心听大学生谈起哲学观点和深奥的物理学、数学知识,使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表现出不可遏止的热情;为了证明直角三角形ABC中AB的平方加BC的平方等于AC的平方这一定理,他独自关在屋子里,用了整整三周时间终于证明出来了;小爱因斯坦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读得如醉如痴,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
互动2
概括全文,分析小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1有较高的音乐天赋:有一次,母亲弹琴的时候,三岁的爱因斯坦听得十分入神,六岁的时候,便要求拉小提琴,从此,心爱的小提琴便伴随了他的一生。
○2善于独立思考:四五岁时,一个袖珍罗盘把他迷住了,他感到,罗盘里面一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
○3有正义感:十岁时,他十分反感暴力专制制度。
○4勤学好问:经常向大学生提问;爱看插图丰富的自然科学丛书;为证明一个著名定理,他将自己关在房子里,花了整整三周时间;读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读得如醉如痴,对科学和真理充满了好奇心。
互动3
我们知道,小爱因斯坦并不是弱智低能,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刻画爱因斯坦的时候,特别注意描写他的眼睛,请找出相应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
○1“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小阿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这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2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3“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里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一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见到小阿尔伯特“一双棕色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时,就断定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果然,小阿尔伯特对大学生所教的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
4.达标反馈
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小阿尔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少年时代。
(2)方法总结
爱因斯坦的成长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百分之百的天才,成功靠的是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靠的是对于周围事物“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痴迷。
(三)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你怎样看待爱因斯坦对当时学校教育的不满?你对某些教育方式不满意时,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
3. 实践探索
能力作业:
(1)修改病句。
○1狂风暴雨整整下了一天。
整整一天都刮着狂风,下着暴雨。
○2成绩的好坏,是检测学习态度端正的重要尺度。
成绩好坏,是检测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重任。
○3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
○4我们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我们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
(2)依照下列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笔”开头,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
党的政策如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温暖了万户人家。党的政策似灯塔,照亮了前进的航向,指引着千舟进发。
○1笔似火焰燃起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步伐。
○2笔似蜜蜂,传播着知识的花粉,酿造着生活的甜蜜。
阅读鉴赏
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里,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旁,翻看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阿尔伯特都一一做了出来。
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如醉如痴。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
现在对科学和真理的好奇心,已经使他变得雄心勃勃,他要振翅起飞了。
(1)选段所记述的内容表明少年爱因斯坦有哪些可贵精神?
答:专心致志,勤学好思,热爱科学和真理。
(2)选段中记述那位叔叔的反应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侧面表现出小阿尔伯特有惊人的数学天赋。
(3)选文中哪些词语表现出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敬佩?
答:“捧着”、“如醉如痴”、“竟”、“肃然起敬”。
(4)少年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让你捂到了什么道理?
答:
(四)板书设计
对音乐早慧
爱独立思考
少年爱因斯坦 有正义感
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
教学参考资料:《三点一测》《点拨》《自主学习当堂反馈》
课后心得:
作业:
课堂语文练习。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