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综合教案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5-10-25


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欣赏文章

1.皇帝的新装
2.郭沫若诗两首
3.女娲造人
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5.寓言四则
兴趣情境导引
2003年春节来到了。小明和小华早就听说市少儿图书馆举办春节猜谜活动。于是,大年初二,他们早早就来到了市少儿图书馆。只见图书馆内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谜语。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小明和小华相约比赛,看谁猜得多。半小时后,他们相会了,小华手中捧满了奖品,小明却两手空空。
生:老师,为什么小华猜中了很多谜语,小明却两手空空呢?是不是谜语偏心?
师:不是谜语偏心,其实呀,是因为小明还不会张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去收获一个又一个诱人的奖品。
生:老师,联想、想像和猜谜有什么关系呢? 
师:从谜语的制作方法来看,绝大多数谜语构思的立足点就是联想和想像,万变不离其宗。猜谜语时,只有展开联想和想像,才能够揭出谜底。比如小明刚才举的谜语“‘的卢飞快百花开’猜一围棋名人”,我们一起来猜。大家想一下,“的卢”是什么?
生:三国时刘备好像有一匹马叫“的卢”。
师:“百花开”意味着什么?
生:春天到来。
师:那哪一位围棋名人与“马”、“春天”有关系呢?
生:马晓春!
师:对!
生:我明白了,如果我们按照谜面,适当联想、想像,进行分析归纳,往往能猜出谜底。
师:其实,不仅猜谜用到联想和想像,学习文学作品,更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我们马上要学习的第六单元,就需要我们张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在艺术的世界中翱翔,感悟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生:老师,什么是联想?
师:所谓联想,就是人们“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过程,是从已知到已知。
生:什么是想像呢?
师:想像是指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属于从已知到未知。
生:联想和想像有什么作用呢?
师:它们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运用联想和想像,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从而使我们的文学欣赏与创作充满奇思妙想,增强了美的感受。
生:您能具体说说联想和想像同本单元的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学习的关系吗?
师:童话、寓言、神话等,都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照,而是人们凭借联想和想像,对现实生活的曲折表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适应儿童的情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以儿童所理解的人和物作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幻想,采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用假想或象征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因此,童话除了必须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借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挖掘生活的哲理,颂扬人间的真善美外,还必须把丰富的想像以至幻想同现实巧妙地溶在一起。在童话中,作者总要张开想像的翅膀,用幻想虚构出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创造出一个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生活常规制约的奇异境界。
  同样,寓言和神话更离不开想像和联想。
  就是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也常常要运用到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无疑对深化主题、充实文章内容、开阔文章思路起了很大作用。
因此,可以这么说: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文学创作,更没有文学欣赏。
生:那怎样才能激活联想和想像呢?
师:激活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辨别详略,寻找空白;其二,品味形象,展开想像;其三,把握整体,进行联想。
相关知识链接:激活想像,拓宽思路
基本要素 概念 方法
联想 由此及彼,从已知到已知 1. 辨别详略,寻找空白;
2. 品味形象,展开想像; 
3. 把握整体,展开联想。
想像 从有到无,从已知到未知 
范例1:《皇帝的新装》的想像美在何处?
分析:
1.理清故事情节,辨别详略。《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经典。其故事情节可梳理为“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看新装-穿上假新装-揭穿假新装”,据此可以辨别出想像夸张的部分;2.品味形象,展开想像。本文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我们可以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在头脑中进行艺术想像,加工出人物艺术形象,进行欣赏;3.把握整体,进行联想,努力挖掘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主旨。
解答:
《皇帝的新装》从开头到结尾,都在作者丰富的想像中展开。开头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像非常奇特。接着文章写皇帝派随员前往,看新衣服。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作者的想像既丰富又合理。在人物的刻划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像能力。关于结局的想像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像很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充分体现了想像的美。
解题方法链接:
其一辨别详略,寻找空白;其二,品味形象,展开想像;其三,把握整体,进行联想。
范例2 怎样激活联想和想像,欣赏《郭沫若诗两首》?
分析:
1.《天上的街市》、《静夜》是两首诗,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联想和想像是诗歌的生命这一论断。2.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想像是指“在知觉 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天上的街市》中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顺着这一联想,诗人进而想像空中有美丽的街市;诗人首先想像天上的街市怎样美丽,进一步想像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由街市再想到逛街的人,想像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静夜》中,诗人由月光疏星联想到了天河,想像着天河海雾模糊之处有鲛人,又想像鲛人在“对月而泣”。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来反映诗歌主题,表达诗人心绪,给诗歌增添了奇异、美丽的色彩。
  解答:
1.《天上的街市》:全诗共四节,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联想的交点是“街灯”与“明星”。地上灯,天上星,都是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类似之处,成了诗人进行联想并发挥想像的基础。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和街市的繁华、美丽,想像丰富而自然。天上是那样繁华而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美好幸福。第三、四节,诗人由街市进一步联想到民间传说,写天上神仙的生活。此时此刻,诗人自然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但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不幸福的,他们受着王母娘娘的管制,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才能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一次。而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反传统的说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里,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在诗人奇妙的想像中,引进了流星,由流星联想到灯笼,情致动人。流星那灿烂的光芒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天上的街市越发神奇美妙,令人向往。
2.《静夜》:这首小诗共两节。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首小诗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解题方法链接
联想和想像是诗歌的生命,是诗人的翅膀,分析诗歌中的联想和想像,首先找出诗歌的形象,然后找寻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再创造,对诗人表现的主题进行感悟。
范例3 《女娲造人》是怎样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的?
分析: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作者又进一步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作了丰富的想像。想像是大胆的,也是真实而合情合理的。 2.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解答:
课文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的情绪等内容。在想像中,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像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大胆新奇的想像,使得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解题方法链接
这类题型,意在培养筛选、比较能力,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神话故事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具体过程为: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剩下的部分即为丰富补充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联想想像的产生和作用。
范例4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想像美在何处?
分析:
1.整体把握文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讲述了盲孩子从寂寞到获得光明的过程。2.筛选比较出作者联想想像的内容,进行分析。盲孩子的影子的陪伴、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太阳、月亮的爱是作者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形象。这些联想和想像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解答:
这篇美丽的童话,取材于生活中一个难忘的场景:一个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园里,侧耳倾听着身边一群同龄人在喧闹嬉戏,虽然他也被他们讲的笑话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的侧耳倾听着,他无法参与他们的游戏。作者设身处地,怀着盲孩子渴望关怀的愿望,同时怀着一个健康人对他们同情关爱的感情,想像盲孩子凭借他的听觉来感受环境的情景,然后创造出来自“光”中的“影子”与“萤火虫”陪伴盲孩子,使盲孩子得到了温暖和光明。“爱”的清泉在文章中汩汩流淌,最终汇成了一曲欢快的动人情歌,唯美的抒情笔调让我们幻想,让我们渴望,让我们感受美好,让我们在想像的空间中经受灵魂的洗礼。
    解题方法链接:
    分析想像美,关键在于找寻文章中的联想和想像内容。解这条题目,一要整体把握文章,二进行筛选比较,找出作者展开联想想像的内容,然后进行感受品味。

难点问题2 理解形象
师:学习本单元课文,必须理解文章中的形象。
生:老师,文章中的形象是怎么回事?
师:文章中的形象有若干种,但不外乎“人”的形象和“物”的形象。比如《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皇帝”、“大臣”、“孩子”就是人的形象,《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的“影子”、“萤火虫”就是物的形象,《寓言四则》中“蚊子”、“狮子”也是物的形象。但在一般文学作品中,人与物往往交织,所以习惯上将这两者合并为人物形象尽行赏析。
生: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对于阅读有什么作用呢?
师:因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的某些感情寄托在人物形象之中供读者感悟。
生:如果是像“皇帝”一样的反面人物呢?
师:正面人物寄托了作者的肯定之情,反面人物则寄托了作者的否定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分析其中的形象。
生:比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人物形象?
师:《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尤其是上当的皇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务正业,爱慕虚荣,生活奢靡,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正因如此,才上了骗术其实并不高明的“骗子”的大当,闹出了裸体游行的大笑话。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顽固的硬撑到底,直到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作者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将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揭露了皇帝的愚蠢、虚伪、狡猾、顽固,深刻的解剖了社会的病状。因此,阅读这篇童话应该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来剖析人物形象,从中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相关知识链接
形象类别 举例 感情寄托
物的形象 《天上的街市》中的“街灯”、“明星” 寄托着作者对光明美好未来的向往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的“萤火虫”、“影子” 表现整个世界对盲孩子的关爱
《蚊子和狮子》中的蚊子、狮子 寄托对骄傲自大者的讽刺
人的形象 《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小孩” 表现对统治阶级的嘲讽,寄托作者的理想
范例1 《皇帝的新装》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各自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分析:
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名篇,围绕新装,主要通过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些情节,描写刻画了骗子、皇帝、大臣、百姓、小孩的形象。
2.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针对这种心理行骗,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在“做”新装过程中,他们急迫的请求发给他们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可见骗子的狡猾和贪婪。
3.皇帝:文章写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听了两位诚实而称职的大臣的汇报后,他亲自去看新装,却发现什么也看不到,然而他却“十二万分的满意”!可见他的虚伪狡猾。当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可见他的顽固。
4.大臣: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诚实、理智、称职成了对这位老大臣最好的讽刺。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
    5.小孩:文章写小孩笔墨很少,在皇帝举行盛大的游行大典过程中,“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孩子的话像是一泓清泉,一缕阳光,冲散了成人世界里由虚假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沉闷的空气,又像是一柄利剑,刺破了弥漫在成人世界中的虚伪与怯懦,划开了成人世界虚假的面纱,使得虚伪、愚蠢、自私、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一览无余的暴露在童心面前,可见小孩的天真大胆,无私无畏。
6.百姓:这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形象。文章中的老百姓,虽然长期受到这位愚蠢、虚伪生活奢靡的皇帝及一群不称职大臣的统治,却毫无觉醒意识,当皇帝上当做新衣服时,他们只是“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布料”,心甘情愿为骗子做宣传;当皇帝赤身裸体游行时,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由此可见百姓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的只是人云亦云,有的只是虚荣,因而违心的自欺欺人。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有什么样的百姓就有什么样的皇帝!思索普通百姓也为“新装”所蒙蔽的原因,可以提醒我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能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并非易事,它需要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做基础。
解答:
《皇帝的新装》描写刻画了骗子、皇帝、大臣、百姓、小孩的形象。骗子行骗,为的是利,具有狡猾、贪婪的性格特点;皇帝受骗,进而助骗、圆骗,愚蠢、虚荣、狡猾、顽固性格得到集中体现;大臣受骗,并且助骗,自私、不称职、狡猾一览无遗;小孩揭骗,天真纯洁,无私无畏;百姓传骗,人云亦云,毫无思想,庸俗可恨。
解题方法链接
  从情节入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范例2 《天上的街市》一诗塑造了什么形象? 
分析:
1.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2.作者塑造了“天上的街市”这一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天上的街市繁华富庶,非常美丽;陈列的物品品种繁多,都是奇珍异宝;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牛郎织女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一形象,象征着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与现实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3.“我”是诗歌塑造的另一形象。天上街市及美好生活的描绘,全都存限于“我”的想像之中,以“我”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来寄托作者的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因此,可以这么说,“我”是五四高潮过后面对重重黑暗现实仍坚持理想和斗争不懈的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者形象。
解答:
《天上的街市》一诗中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虚构出“天上的街市”这一自由幸福生活的艺术形象,与黑暗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厌弃。“我”是诗歌塑造的另一形象,所有的联想和想像都基于“我”产生并得以发展完善,因此,“我”是五四高潮过后面对重重黑暗现实仍坚持理想和斗争不懈的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者形象。
解题方法链接
分析诗歌形象,必须了解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梳理诗歌选用的意象并进行归类,最后挖掘意象背后的作者感情寄托。
范例3 《女娲造人》中的女娲,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
课文中的女娲,是介于“神”、“人”之间的一个崭新形象。首先,她拥有神的力量,“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能够掘起池边没有生命的黄泥,揉捏成具有生命的活蹦乱跳的“人”;其次,她又具有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人的喜怒哀乐,“感到孤独”,会眉开眼笑,会假装生气,也会感到疲惫不堪;第三,她会动脑筋,减轻造人的劳动负担。女娲的忙碌疲倦,展现了她作为人类的母亲的勤劳、智慧的伟大形象。
解答:
《女娲造人》中的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运用她的神力,创造了人类。她同时又具有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的忙碌疲倦,展现了她作为人类的母亲的勤劳、智慧的伟大形象。
解题方法链接
人神结合,是众多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特点。解答本题,需要阅读辨析哪些地方是神性,哪些地方是人性,然后集中阐述。
 范例4 如何理解《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的人物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分析:
联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创作基础及其选择的人与物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表现的是献出关爱给弱者,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同时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
解答:
作者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塑造了盲孩子的弱者形象、影子的形象和萤火虫的形象。通过对盲孩子的刻画,表现了弱者对温暖、光明的渴求;通过萤火虫的形象,表现了健康人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通过影子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爱人者在关爱弱者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的思想。整篇童话寄托了作者对于弱者的同情与关爱。

难点问题3 把握主题
生:老师,什么是文章的主题呢?
师:所谓文章的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那把握文章的主题呢?
师:把握文章的主题就是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并概括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
生: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呢?
师:首先,我们需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细细地品析文章的精彩章节,体味作者的心理,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推己及人,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
生:本单元有童话、诗歌、寓言、神话故事,把握它们主题的方法一样吗?
师: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把握诗歌的主题,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主题的把握,要在了解所写事件的基础上,认真品读精彩章节,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入手,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知识链接:把握文章主题
体裁 主题把握法
童话、寓言 1.理清故事情节,品读精彩章节;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3.概括文章中心。
诗歌 1.梳理诗歌意象;2.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诗歌形象的再加工、再创造;3.品读诗歌语言,感悟文字内涵;4.概括诗歌主旨。
范例1 《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1.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2.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3.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4.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解答:
《皇帝的新装》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除了理清故事情节之外,还须在人物形象上下些功夫,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领会文章的主题。
范例2 郭沫若的《静夜》一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分析:
《静夜》是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小诗。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隐含了诗人当时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平和洁净”的美好世界。这一描绘,既是诗人眼中的实景,更是诗人所向往的人间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说,这一景象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反映了诗人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天河,从而引出鲛人泣珠的神话传说。往深层次想,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不正是诗人对月深思时的心情吗?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面对现实,应该怎么办?尽管诗人没有说出,但从引用“鲛人泣珠”这一神话传说看,诗人的用意十分明显,即使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拯救祖国,就是流下的泪也要变成珍珠,来报效祖国。从这里,我们不应只想到诗人的哀伤、无奈、惆怅的情绪,更要看到这种蕴藉的情感中,包含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心,对现实有着更深的思考。诗人后来的作品及行动,也都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诗人引用传说,写的是一个令人感叹的凄美场面,让读者从中更能体会出其情之悲、其意之切,使得这首小诗更富于感染力,诗歌形象更具体。
解答:
《静夜》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晚景图,并进而联想到天河及鲛人泣珠的神话传说,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忧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心。
解题方法链接
《静夜》诗的第一节写的是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幅晚景图,包含着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在结构上,为第二节诗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诗的第二节是诗人的想像,团团白云似海雾般让天宇朦胧,正是这种迷离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于是想到了“鲛人泣珠”,鲛人为何会对月流珠呢?这是诗人的艺术留白。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范例3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童话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整体的解读把握:其一课文思路,要抓住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其二情节发展,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了温暖困境中来自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其三主题概括,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个主题;“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
解答: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童话的主题有二,其一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其二“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解题方法链接
一则材料,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从课文的思路、情节的发展出发,得到了两种理解,都是正确的。当然还可以从热爱生活,执著追求和大家都伸出热情的手,人人献出一点爱等方面去理解概括。当然,答案有高下、深浅之分。第一种理解,较贴近童话的整体内容。
范例4 《寓言四则》的寓意是什么?
分析: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寓言的讽刺意味极浓。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极为难堪的话。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讽刺性之所在。 课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到后来,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其实无须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试探方式也可见分晓: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又“笑着”问赫拉像的价钱。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短短的篇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2.《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的艺术风格跟上一篇不同:尽管也有讽刺的意味,但侧重在引起人们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虫子,却敢于向狮子挑战。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避开;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它最合适的攻击点,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这正是以我之所长,攻敌之所短,结果自然是蚊子战胜了狮子。但结尾是颇有讽刺性的:战胜了强大敌人的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网上,哀叹自己将被吃掉。这厄运的到来是意外事件吗?值得人们深思。 
3.《智子疑邻》: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4.《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解答: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2.《蚊子和狮子》写了蚊子击败了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智子疑邻》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4.《塞翁失马》意在阐述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好事与坏事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题方法链接
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运用。寓言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作用在于启迪,发散思维能力强一些,则所受启迪必多。具体方法有二:1.联系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进行思考;2.运用比较进行探究。

难点4:朗读、默读课文
师:真正要领悟文章,必须要掌握读的方法。
生:读也是学习文章的重要手段?
师:是的,在刚学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读当作探究的手段,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之后,可以通过读,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师:一般来说,读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
生:什么是朗读?
师:朗读,也就是出声读。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说法,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生: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呢?您能具体说说吗?
师:这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
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读短句可以一口气读完,遇到长句,中间总要有适当的间歇,即停顿。 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 ;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 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还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它同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 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恰当使用重音,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 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
生:老师,什么是默读呢?
师:默读,也就是不出声阅读,与朗读相比,它的速度快,快速略读、浏览、群读都得依靠默读来完成。当我们进入精读状态后,更离不开默读。这时的默读,不能一目十行地扫描,而应该逐字逐句地去读。
生:怎样才能提高默读水平?
师:首先要明白默读对阅读技能提高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全神贯注,默读需要全部心智活动投入其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全神贯注是有效阅读最需要的心理品质。它来自目的任务的约束和意志力的训练。因此,应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强化意志力;第三,积极思维,默读不需要考虑发音,有利于思维活动的进行,但这需要有自觉的目的才能成为现实,第四减少回跳。回跳是一种重复阅读活动,它是眼睛局限在刚读过的而以未准确理解的词句上, 这不仅限制了速度也对内容的理解产生支离破碎的影响。因而减少回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默读的优势——加快阅读速度。
相关知识链接:朗读、默读的基本技巧。
阅读方法分类 概念 技巧
朗读 出声,速度慢,应用范围窄 1.适当停顿;2.注意重音;3.控制快慢;4.语调升降。
默读 不出声,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1.全神贯注;2.积极思维;3.减少回跳。

相关知识链接:停顿
分类 概念
语法停顿 一般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
强调停顿 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 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
结构停顿 一般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
范例1:下面这段话的朗读节奏正确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分析:
   这段诗句中,画“//”的是诗歌本来的分行标记,属于结构停顿;“/”处属于语法停顿或强调停顿。作为语法停顿,它必须合乎语法规则,不能破坏句子的语法结构。句中“街灯”是主语,出于表达的需要,主语的后面应该有一个停顿,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闪着”是动词,后面“无数的明星”是其宾语,也应略作停顿;按此类推,“明星”与“现了”中该添一“/” 号,“点着”与“无数的街灯”中应作适当停顿。
解答:
这段话的停顿不完全正确。正确的停顿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解题方法链接:
    要想确定朗读的节奏,首先要找出哪些地方属于结构停顿;然后确定句子中基本的语法单位——即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或短语,在停顿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最后还要想想要突出哪些内容,能否通过停顿达到强调的效果。
范例2: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一句应该重读哪些词语?
分析:
   “每一天每一点钟”一词写出了皇帝爱穿衣成癖的特点, ,应该重读;“一套”与“每一天每一点钟”照应, 表现他的爱慕虚荣,也应重读。
解答: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一句应该重读“每一天每一点钟” 和“一套”,从而表现皇帝的爱新装。
解题方法链接:
   确定一个句子的重音,首先要注意名词、动词前面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其次,要找出需要突出的词语,;再次,要确定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最能表现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词语。
范例3:下列句子应该用什么语速来朗读?
(1)“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2)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
分析:
第一句边线的是老大臣发现自己看不见布料后掩饰自己的情景,这里的语速应该快一些,饱含赞叹语气,表现老大臣的虚伪;第二句表现的是影子帮助盲孩子感受自然的情景,读得宜舒缓一些;第三句是一个叙述性的句子,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宜读得平稳自然,以中速为佳; 
解答:
 第一句应读得快一些;第二句宜舒缓一些;第三句要读得平稳自然。
解题方法链接
   朗读时的语速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来,热烈欢快、紧张激动的内容要快一点;叙述、说明性的语言可采用中速;表示悲伤、庄重、回忆和想像的内容应该慢一点。
范例4
下列语句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
(1)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2) 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3) 他是一个盲孩子。
(4) “愿上帝可怜我吧!”
分析:
确定语气语调,必须根据语句的句式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来进行。第一句是感叹句,应该采用降调,惊奇感叹语气来读;第二句前半句是一个疑问句,应该采用升调,后半句是陈述句,应该用平调;第三句是陈述句,应该用平调朗读,叙述语气;第四句中是祈使句式,该采用先升后降的语气语调。
解答:
(1)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采用降调,惊奇感叹语气来读;
(2) “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前半句是一个疑问句,应该采用升调,后半句是陈述句,应该用平调;
(3) “他是一个盲孩子。” 应该用平调朗读,叙述语气;
(4) “愿上帝可怜我吧!” 该采用先升后降的语气语调。
解题方法链接:
   平调、升调、和降调一般用不同方向的箭头表示。采用何种语调来朗读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陈述句应该采用平调来朗读;带有肯定、坚决、赞美等语气的句子应该用降调来朗读;带有疑问、反问和惊异等语气的句子应该采用升调来朗读。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1.下边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3分)
A.孪生(luán)赏赐(cì)御聘(pìnɡ)
B.鲛人(jiāo)女娲(wō)附和(hè)
C.愚蠢(chǔn)酥软(sū)踉踉跄跄(cānɡ)
D.澄澈(chénɡ)炫耀(xu àn )莽莽榛榛(zhēn)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石壕中学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语文集体备课设计表
石壕中学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集体备课设计表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语文导学案合集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ppt课件(第二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课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部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后读一读字词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3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2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复习ppt课件(74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各单元解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合集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合集)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必背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滕州市育才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课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
“帮你学作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展开想像的翅膀”教案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学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