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 >>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11-1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此乃一绝妙的境界,花影扶苏,淡云拂地,月光绰绰。而苏轼的《水龙吟》也具此类风韵:“……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
   雾里看花,乃中国美学的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优雅流畅的美感;雾敛寒江在于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
    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郭熙以平远、高远和深远为画之三远法。郭熙稍后的韩拙又提出三远说:“郭氏曰: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韩拙眼中,迷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山水境界。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故可说,韩氏“三远”突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
    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二米(米芾、米友仁)将迷远之景推向极致,他们所创造的“云山墨戏”,就是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
    中国画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推崇南宗,其中二米的风格就被当做南宗画的代表之一。在董其昌等人看来,二米的“云山墨戏”做的是一种“宇宙的游戏”,它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如同一个梦中的世界。全幅画以淡淡的水墨染出,轻云出没有无间,雾气飘渺,树木唯留恍惚的影,山只存若隐若现的轮廓。
    园林艺术中也如此,园林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也无法在山前看一片梦幻,但中国许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了飘渺的云,为了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暮霭,为那萧寺的岚气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他们的用意。如“浮翠阁”“远香堂”“涵碧山房”“寄啸山庄”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1.下列有关“中国含蓄美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等所描绘出的朦胧迷离的景象,就具有含蓄美的特征。
B.在作者看来,曲径通幽、雾敛寒江与雾里看花构成了中国含蓄美的三种形式,其中“雾里看花”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同中有异,不过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C.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为表现形式,雾敛寒江重在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雾里看花借助迷离恍惚而产生独特的美感,三者在表达朦胧的美感上异曲同工。
D.苏州园林建造中,在有限的实景基础上,建造者从“浮翠阁”“远香堂”这样的园景命名等角度使之具有虚意,这样就在园林的虚意构思中使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2.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谢榛、董其昌、恽南田等人,均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对绘画艺术美得理解上,他们眼中的含蓄美具有一致性:迷离微茫比清晰直露更具美感。
B.郭熙与韩拙均对绘画中“远”的画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由郭氏“三远”到韩氏“三远”的山水画法的转变,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
C.“二米”将山水的迷远之境推向了极致,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就体现“云山墨戏” 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的艺术特征,这种画风为董其昌等画家所推崇。
D.李思训的绘画以善画云雾飘渺之态见长,李成的绘画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被后世视为唐宋山水画看重迷远的例证,《历代名画记》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很高。
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答案:
1.B( B项“不过为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有误,对应的原文第二节中说“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把原文中的“它”换为“西方的朦胧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C( 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可推知选项“但对绘画艺术美的理解上”错误。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五段“故可说,韩式‘三远’突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可以推知选项“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说法错误。D项“《历代名画记》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很高”,“都很高”错。对应信息在文章第六段“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3.D(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是“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可看出强调的是朦胧美,一种“迷远”之境。)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赵鑫珊《哲学是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谈中国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帆《“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的浙东脾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声音会被模仿,声纹还可靠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鱼《论王石头的重要性和非重要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作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上海市高考题)
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涌流和学习》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态文学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时中《人生意义何处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阅读练习及答案
哈金《小说中的细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文阅读之祠堂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林庚《青与绿》阅读练习及答案
骆玉明《孔子赞赏的中庸》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本色》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六种自由》阅读练习及答案
《儒墨法三家观念差异的根源》阅读练习及答案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段清波《城和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史学功能》阅读练习及答案
彭吉象《中西美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