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完成课后的词语积累;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收集并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 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 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 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论语》和孔子相关资料解读文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 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孔子世家赞》
一、 检查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 》作者是( ) 字( ),( ) (朝代)( ) 家、( ) 家、( ) 家。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 通史,与后来的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 ”。全书包括 (记历代帝王政绩)、(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大事年表)、 (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这本书被鲁迅誉为“ ( )”
2、初试身手
(1) 我所了解的孔子其人
(2) 我所喜欢的孔子其言
(3) 我所知道的《六艺》
3、题解
“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种是记载地方政权始末,相当于国别史;一种是人物传记,相当于列传。本文属于后者。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为孔子立传,列入“世家”。“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二、朗读课文,理解经典
1、积累实词,解释加点词语
(1)仰止 (2)景行 (3) 行止 (4)心向往之 (5)适鲁 (6) 以时 (7)习礼其家 (8)余祗回留之, (9)没则已焉 (10)布衣 (11)学者宗之 (12)折中 (13)至圣
2、积累句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深入赏析,品味经典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
2、请从文中找出作者盛赞孔子的词?并说说盛赞孔子的依据有哪些?
3、最能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这句话的?
四、总结归纳,研讨经典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回味经典,仿写练笔
要求:结合孔子言论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孔子还未封“王”,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请分析其原因。
七、作业: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遍作文
第二课时 学习《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一、 朗读课文,理解经典。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理解加点词义。
教者熟也( )千年一律( )徒诵其言( )强不知以为知( )
臆度( )矇聋( )从众( )圣之( )
二、 深入赏析,品味经典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证明“人皆以为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
3、李贽在文中多处引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4、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直接抨击那些从众之人的“不自知”“强不知以为知”“虽有木,无所用矣”,然而在文章末尾又用四个“从众”把自己写的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
三、 拓展延伸
结尾段说:“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你能根据此句推断出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
四、 当堂检测(练习册 页)
五、 作业:写一篇随笔:通过两篇短文的学习,说一说你从孔子哪里得到了哪些学习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