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开国大典》教案6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4-12-22 |
19、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朴实平凡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教学难点
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观看影片《开国大典》、收集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看《开国大典》。
二、导入
一代伟人在他领导的人民和人民的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迎来了开国的大典,那震撼人心的炮声虽然难忘,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景象固然感人,在这些重大的场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伟大领袖的非凡风采,但是,伟大领袖魅力,绝不仅仅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中,在他们的一些细小事情上,同样使人感到内心的震撼与不平凡。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完成字词积累。
2、请大家说说节选的戏剧情节中,共有哪四件感人的事。
讨论后教师总结:吃羊肉泡馍、宴请程潜、接待乡亲、与儿子交谈
四、分析四个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哪些品质。
1、从这些事件中,通过语言对话可看出毛主席怎样的精神品质。
(1)速读课文,自主探究。
(2)合作讨论。
(3)全班交流。
A吃了东西,拿不出钱来,能赖帐吗?好尴尬,最后只得由护卫人员把钱交了。这里把他的平凡朴实可亲可爱,与百姓平等的可贵品质表现得十分感人。你看他既不炫耀自己是主席,也不随便搔扰百姓,只想走进民众,了解民众的想法。表现了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质。
B面对自己的乡亲要来打秋风攀亲的时候,毛主席热情接待,却直言拒绝了他们提出的要求,说到成分他强调自家的成分应“公事公办”的划成富农。这些事件都表现了一代伟人那种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C当儿子毛岸英的工作被安排在政务院的时候,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要求儿子的权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而不是“浮在上边”,这些事件都表现了他,不徇私情,严于律已的崇高品质。
D当他得知率部起义的程潜来京时连忙“亲往车站迎接”在与程潜交谈中得知当年要开除自己的张干校长现在过日子艰难,但他是不计前嫌要“把他请到北京来住过一年半载”表现了他胸怀宽广的大家风度。
至于山羊胡子老人带着乡亲们大老远的来打秋风攀亲把毛主席当皇帝“迈出方步,准备下跪”把中国革命的胜利看成是“毛家人坐天下”还要帮着“看着点”,并且还关心着“年号”、“封官”的事,这些描写表现了这个农村老人纯朴而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特点,从而鲜明的衬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严于律已大公无私崇高品质。
(4)教师归纳:建国初期,北平一片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主席要求司机慢点走,想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羊肉泡馍馆里人们轻松的风趣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忍俊不禁。这些都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标语表现了他反对个人崇拜。在圆明园的沉思,感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与程潜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度,不计前嫌.在对待自己的湖南老乡问题上,他热情招待,但决不迁就他们的要求。在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感情,但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跳出同期率的支配,他要找出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总之,这些感人的平凡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居安思危、严于律已不徇私情、不计前嫌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革命领袖。
(5)你还知道毛主席的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五、剧中的“九叔”非常有特点。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他是一个纯朴又带有封建思想的农民形像。他以毛泽东为骄傲,但又带有狭隘的小农思想。
六、想象:剧中写毛泽东在圆明园像在思索什么,你认为他在想什么。
提示:可能回想中国的百年耻辱,想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历史将不会再重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七、交流收集的资料。
八、写点感想,谈谈在今天,毛主席的哪些品质我们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居安思危、严于律已不徇私情、不计前嫌、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等思想品质都还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更团结幸福,我们的国家才更繁荣富强。那些自私没有远见心胸狭窄的人只有让百姓贫穷而伤心失望,国家衰败而灭亡,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啊。
板书:
19、开国大典
吃羊肉泡馍 生活简朴,平易近人
宴请程潜 不计前嫌胸怀宽广
接待乡亲 大公无私
与儿子交谈 不徇私情,严于律已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