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教案6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1-22 |
治水必躬亲 教学设想: 本文是八下第五单元一篇文言课文,本文是文言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富有气势和感染力,当以诵读为主,鼓励学生互动合作探究,要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还要学习在说明记叙中结合议论抒情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准确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理解课文对论点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课文阐述的道理,积极进行生活实践,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鼓励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读后,学生板书学习本文应注意的一些字及其读音。 二、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2.走进作者 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3.海瑞简介 海瑞,明广东琼山人。明代嘉靖举人。曾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谥忠介。著有《海瑞集》。 三、诵读正音,把握节奏。 躬( ) 相度( )潴( ) 胼胝( ) 嫌( ) 咨询( )好( )逸恶( )劳 泥( )于掌故 四、解决字词,把握文意。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对论点的论述。 理解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懂得课文阐述的道理,积极进行生活实践,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对论点的论述。 理解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二、交流互动: 1.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补充文体常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 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 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 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3.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1、关于治水,文章第一段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来论证它的? 明确:“是以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文章开篇指出治水必须防止走两个极端——“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要科学地对待掌故和人言,因为客观条件是不同的,也是变化着的——“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要治水,必先“得其情,穷其致”,这就离不开“相度”和“咨询“。惟有亲自深入治水实践,方能做好这一点。“是以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水到渠成,得出论点。思维极其严密,道理深入浅出。 2、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明确:(幻灯片内容参见教参)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3、概括第二段中叙述的故事。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的?思考文章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海瑞治河,躬亲事举。故事中写道,海瑞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山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实为“躬亲”之典范。不仅如此,文章还假设海瑞为自身谋而不躬亲,得名得利得安逸,则事情不会成功,水利不会兴盛。这一后果从反面论证了躬亲的必要性。本段无论是叙事还是就事分析,都着眼于“躬亲”二字,很好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论点。 4、齐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说说运用的效果。 明确:文章的说理部分多用骈句,读来一气呵成,使论证富于气势;叙事部分则用散句,深情述说古人风采,使论证富有感染力。正所谓入情入理。 5、小结:本文运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法阐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 躬亲是治水成功的必要条件,生活中的许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 明确:针对现在学生重“知”轻“行”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以本文启发之诱导之,使其懂得求知的重要性,更明白践行的必要性,使之能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出示幻灯片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孙中山 如果学生说的是其它方面的,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四、自主小结: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五、反馈练习 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六、布置作业 整理学习本文后的感受,写在日记本上。 联想和想象,将海瑞治河躬亲事举的故事扩写。要求:情节丰富,合情合理。 板书设计: 海瑞治水躬亲,清廉 (正面) 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躬亲,不亲廉,则治水不成 (反面) (提出论点) (摆事实,讲道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