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课外读物 >>作品赏析 >>
《王好战,请以战喻》赏析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1-02


《王好战,请以战喻》赏析

一、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文章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词句分析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5:【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②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②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11.以 

  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用 

  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3、可以无饥矣 

课下注释

  1.河内[凶] :收成不好,荒年 

  2.不 [加] 少 :更 

  3.[填] :拟声词,模拟鼓声 

  4.[鼓]: 击鼓 

  5.[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过 

  6.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7.谷不可[胜]食也:旧读shēng,尽 

  8.[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9.[衣帛]:穿上丝制品的衣服 

10.[无如]:没有像...... 

二、【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1)者,其良人(2)出,则必餍(3)酒肉而后反(4)。其妻问所与饮食者(5),则尽富贵(6)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7)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8)有显者(9)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10)也。”   蚤(11)起,施(12)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13)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14),之祭者乞其余(15);不足,又顾而之他(16)——此其为餍足之道(17)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1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19),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20)从外来,骄(21)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22)矣。编辑本段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   (4)反:通“返”。   (5)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6)富贵:指富贵的人。   (7)其:指良人。   (8)未尝:不曾。   (9)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10)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11)蚤:通“早”。   (12)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13)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   (14)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  (15)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   (16)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  (17)道:方法。   (18)讪(shàn):讥讽。   (19)中庭:庭院中。  (20)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   (21)骄:骄傲。   (22)希:通“稀”。  

【译文】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  

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简析】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读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飞人的影子。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天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讽刺的用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编辑本段寓意  这是一篇绝妙的讽刺小品,无情地鞭挞了那些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不择手段、出卖灵魂的无耻之徒。

三、【原文】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②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③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①戴盈之:人名,宋国大夫。②兹:年。③攘;偷。

【译文】

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读解】

好一条偷鸡贼的逻辑!

好一则偷鸡贼的寓言!这条偷鸡贼的逻辑就是改错分步,明明认识到不对,但就是不愿意彻底改正,而以数量减少来遮掩性质不改的问题。

这则偷鸡贼的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偷鸡贼的心态和逻辑吗?

改恶从善,痛改前非。好一个“痛”字了得!

四、【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 

(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赏析】

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本文特点

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

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的一类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5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4
《王好战,请以战喻》说课稿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3
《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4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3
《王好战,请以战喻》同步练习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2
《王好战,请以战喻》mp3音频朗读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4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3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2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1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1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