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06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数罟不入洿池
餍酒肉而后反 蚤起
教学设计: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翻译全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一:鉴赏第1则选文: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思考: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他眼里,实行“王道”很容易,而效果很美好,可为什么他的这一主张不被当时的国君们接纳?
 提示:由本节第1则选文,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些核心内容。开始是要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接下来是要采取措施,使百姓发展蚕桑生产(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五亩宅地),发展家庭养殖,发展农业(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百亩之田)。再接着就是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孟子处于战国时代,诸侯国互相攻伐兼并,意图争霸争利,统治者每每认为他的王道学说不切实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道破了孟子王道学说不被当时诸侯接纳的基本原因。
二、鉴赏第2则选文
提示: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用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传达抽象道理的好处,二是故事本身引人入胜的一些要素,比如人物、情节、细节等。
鉴赏点评:
1、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也是齐人妻子所见的。连用三个动词“之”字,交代了齐人一系列作为:走到外城东边的坟墓之间,走向在坟前祭祀的人,乞讨祭祀剩下的酒肉,不够吃的,又走向其他在坟前祭祀的人。接连三个“之”字,虽然重复可是读起来不觉得重复,写出了齐人深重的欲望,尽现齐人乞食、乞怜之态。其中“顾”字写齐人回头环视,寻找新的目标,也非常之妙,凸显了齐人欲望没得到满足时的情态。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这是齐人妻子所想的,意思是说: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啊。齐人妻子的这一“内心独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容,有惊悚,有失望,有气愤,有伤痛,恐怕还有不屑……
2、“今若此”三个字,囊括齐人妻子失望之极伤痛之极气愤之极的复杂心情,给人的感觉是万分沉重。
3、未之知”就是未知之,即不曾知道妻妾已经知道自己的餍足之道,不曾知道妻妾已经失望痛心之极,不曾知道妻妾在家里讥笑怒骂自己。“施施”是喜悦自得的样子,写齐人的情态。“骄其妻妾”指齐人在自己的妻妾面前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也是写齐人的情态。这肯定是故伎重演,以前他不知这样表演过多少次了。可是这一次妻妾已经知道了隐情,再来看这表演,不知心头是何种滋味?不知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3.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客详主略,行文妙法。(《四书评》)
4、此传记体也,本为“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而发,然正说则无含畜,故就齐人描写,而正位只一语一点,无限烟波。
5、“餍酒肉而后反”、“则尽富贵也”,将小人情状张大口气形容得出。“而未尝有显者来”,更将女子聪明语气画出。“遍国中无与立言者”,是国中人鄙薄情状。“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是恍然大悟语气。“今若此”,是含畜愤恨语气。“施施从外来”,是昏浊情状。无不描写如生。(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三、领会孟子以寓言、比喻说理的妙处
1、什么是寓言呢?
跟《论语》相比,《孟子》文章的闪光点之一,是用寓言来说理。那么什么是寓言呢?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训诫;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就是说,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之间通常具有类比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先秦有不少寓言作品,从整体上说并不具有这种比喻的性质。
本文两则选段分别采用什么寓言讲什么道理?
第一则:孟子讲的逃兵的故事就是一则寓言,后来被提炼成“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拿这则寓言来揭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实在是妙极了。
第二则:孟子说了一大篇齐人的故事,原来是指责社会上那些不择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说他们无耻之极,连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显然,假如他直接说明这一点,而不把它寓托到齐人的故事中,文章就索然无味了。这显示了寓言这种表达方式的妙用。
3、孟子以寓言说理有什么妙处?
    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用具有某些类似特点的事物来说明想要说的别一事物,就叫比喻,也就是打比方。比喻常常是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来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深奥的道理。“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可以说是古人对比喻功能的一种认识。
    《孟子》选文中的比喻大多简短而深刻。如孟子说,齐宣王不施行仁政,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齐宣王问二者又什么区别,孟子取喻说明: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要你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下北海,你说“我不能”,这是真得不能;要你给上了年纪的人折一根树枝,你说“我不能”,其实这只是不为,而不是不能。这一解释既浅显地说明了道理,又妙趣横生。在与齐宣王谈君臣之道时,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与戴盈之的对话中,孟子认为戴盈子关于税率下调和免去关卡要一步一步进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这就像一个偷鸡人说他一时不能杜绝偷鸡的习惯,而请求每天少偷一只从而最后不偷一样是荒唐的。
    除了采用简短的比喻,孟子还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喻,形象说理。《梁惠王上》中,孟子用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想说明梁惠王对本国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措施,跟邻国的君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没有实行仁政,这就如同战场上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一样,他们本质上都是逃跑。梁惠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不要疑惑“寡人之民不加多”了,还比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现在留下了“齐人之福”的成语。孟子要说的道理跟故事内容有很大相似性,让人容易接受。另外如“揠苗助长”的寓言(《公孙丑上》),孟子想说明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不要刻意促使浩然之气成长,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同拔苗助长,反害苗干枯,这跟孔子的观点“欲速则不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更能为人接受,这就是形象说理的佳效。有很多的成语和典故是从孟子的比喻之中流传下来的。
    孟子采用寓言和比喻说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或者更有力地凸现了事件的本质,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和邻国政治的差别;或者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比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之蝇营狗苟;或者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比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乎道义,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或者使可向往的更见其可向往,比如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来说明人君不嗜杀,百姓就争相归附等。寓言使他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5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4
《王好战,请以战喻》赏析
《王好战,请以战喻》说课稿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3
《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4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3
《王好战,请以战喻》同步练习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2
《王好战,请以战喻》mp3音频朗读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4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3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2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1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1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