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预习、复习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最后的晚餐》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2,学习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评价艺术作品。 3,了解达芬奇绘画艺术成就及在科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达芬奇绘画艺术的成就和对作品的理解。 2,难点: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原文欣赏】 从1482年起,达•芬奇在米兰生活了17年。这时他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最成熟也是最繁荣的时期。这幅《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约从1495年画起,画了3年,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 《最后的晚餐》取材自基督教《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的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们听后,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他们个个感到突兀,有的转身、有的站起,向主发问:主,是我么?耶稣回答: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犹大就问他:拉比,是我么?耶稣回答:你说的是。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各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左边一组由面向耶稣的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组成。巴多罗米奥好象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向耶稣,情绪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