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课文练习 >>
《空城计》导学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7-01


13.空城计

一、课文导读

㈠作家作品
1、《空城计》的作者是                         (朝代)小说家。著有长篇章回体小说             。它与                                     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此部作品是以三国时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2、  《美猴王》的作者是                        (朝代)小说家。代表作《          》。此书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㈡要点提示
1、 字词积累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
chǎng           yì      zhǔ         kào          míng
鹤(    )  司马(    )(    )尾  (    )赏  (    )目
⑵给加点字注音
纶(    )巾  抚(    )掌  言讫(    )  迸(    )裂
⑶解释加点字词
笑容可掬(            )  言讫(         
骇然(          )喜不自胜(         
2、 脉络结构
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第1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第二部分:发展(第2段),诸葛亮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计。
第四部分:结局(第5、6段),孔明释计。
3、 主题思想
本文描写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慎谋能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4、 写作特点
⑴对比衬托的手法。
第一自然段通过“十五万”“二千五百”对比表现出对方的实力相差悬殊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而诸葛亮“登城望之”对比衬托诸葛亮的临危不乱;第五段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而诸葛亮“抚掌而笑”,突出了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⑵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
一是第一段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是镇定自若的笑。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第五段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脱险之后的欢笑。是如释重负,轻松地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三是第六段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而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成功之后的开怀大笑。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
5、 重点探究
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明确诸葛亮弄险成功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知彼知己,正是诸葛亮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了解有限,他只知道诸葛亮平生不曾弄险,但不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司马懿虽然为“魏之名将”,并与诸葛亮打过多次交道,了解诸葛亮的性格,但他对诸葛亮地了解不够全面,加上他刚愎自用,导致他中计失败。
6、书海拾贝
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其中的“三结义”是指                                  三个人。
⑵“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你能再举出三十六计中的两计吗?
 
 
⑶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
 
 

四、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  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2、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3、  写出司马懿反应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4、  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5、  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分析。
 
 
 
6、  概括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7、  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8、  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9、  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五、中考链接

 
1.下面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贿赂乐不可支循规蹈矩(jǚ)
   B.轻蔑 袒露(lòu) 适得其返 按部就班
   C.幅员 濒(bīn)临紧俏商品拈(niān)轻怕重
   D.矜(jīn)持 融洽 锲(qiè)而不舍怡然自得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教授的报告非常具有吸引力,中途退场的听众真是凤毛麟角
   B.在毕业联欢会模仿秀节目中,张萍模仿的宋丹丹惟妙惟肖,活脱脱一个宋丹丹。
   C.“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在对比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D.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可好高骛远
 
3、(云南省昆明市)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变色龙》等。
B、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这种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C、《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的作者分别是我国清代的曹雪芹、明代的吴承恩、清代的吴敬梓。
  D、描写是对事件、环境、人物和作者观点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朱自清在《背影》中就描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答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分)
 
2.“格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3分)
 
3.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结合文A)(B)两处画线语句加批注。(4分)
 
5.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空城计》ppt课件(22页)2
《空城计》导学案5
《空城计》ppt课件(24页)
《空城计》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空城计》ppt课件(29页)
《空城计》教案15
《空城计》教案14
《空城计》教案13
《空城计》ppt课件(15页)2
《空城计》ppt课件(15页)
《空城计》教案12
《空城计》导学案4
《空城计》学案4
《空城计》导学案3
《空城计》复习资料
《空城计》ppt课件(20页)
《空城计》ppt课件(22页)
《空城计》ppt课件11
《空城计》教学反思2
《空城计》ppt课件10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学案
《空城计》测试题ppt课件
《空城计》mp3音频课文朗读
语文版七年级上《空城计》电子课文阅读
《空城计》表格式教案1
《空城计》flash课件1
《空城计》教案11
《空城计》阅读练习
《空城计》ppt课件9
《空城计》教学设计(内含一课一练)
《空城计》教案10
《空城计》说课稿
《空城计》ppt课件8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flash动画素材
《空城计》原文和译文
中国历史上有关空城计的战例
《空城计》《美猴王》同步训练
《空城计》ppt课件7
《空城计》教案及练习
《空城计》《美猴王》教案及练习
《空城计》ppt课件6
走近古典名著——《空城计》《美猴王》同步练习
《空城计》教案9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