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篇
预习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充满童趣的语言。
2.理解反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散文表现的爱自然,爱亲人,爱动物的仁爱思想,理解诗人真诚、善良、博爱之心。
【作者介绍】
作者泰戈尔,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泰戈尔一生写有诗集50多部,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20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飞鸟集》《园丁集》;戏剧《邮局》《红夹竹桃》《摩吉多塔拉》;小说《沉船》《戈拉》等。另有文学、哲学、政治、游记、书简多种。音乐、绘画也有很高造诣。其作品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关心人类进步的思想。诗歌格调清新,意境隽永,语言秀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他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以《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正音正字】
鹜wù 诧chà
【原文欣赏】
《对岸》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同情》
如果我只是一只不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
你要对我摇你的手,说道:“怎样的一个不知感恩的贱鸟呀!整夜地尽在咬它的链子”么?
那么,走罢,妈妈,走罢!我要跑到树林里去;我就永不再让你抱我在你的臂里了。
【课文分析】
《对岸》描绘了河对岸的美丽景色:那里,“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农夫们早晨肩扛着犁头,乘船渡到那里去耕耘田地,牧人们带着鸣叫着的牛从河边游到那边的牧场上放牧。船、人、牛、田、牧场对一个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里朴实无华而又新奇可爱,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有劳动的欢快;尽管晚上会有豺狼的哀叫,可在孩子的心目中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天地。“对岸”,藏着好些古怪的池塘。雨后,一群群野鸭飞到那里去玩耍,水鸟躲在茂盛的芦苇丛中生蛋,竹鸡摇晃着美丽的尾巴,在洁净的软泥上来回走动、欢跃;黄昏时分,白花长在小草上,像帽子顶在头上一样,月光柔柔地洒落在绿草丛里,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这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地方,孩子在这里快活的成长。去对岸,遇见许多正在沐浴的同龄人,他们看到孩子从这边渡到那边,从那边渡到这边,自由自在好不羡慕。在这这些同龄人“诧异”的目光注视下,孩子高兴、得意、神气,他们尽情地嬉戏。“对岸”的景象恬美神奇、温馨自由,描写中寄予了“我”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的感情。
《同情》中,当“我”看到妈妈对自己十分疼爱,而对于自己视为亲密伙伴的“小狗”、“小鹦鹉”却表示不那么热心,甚至有时候表现出冷漠和厌烦的感情时,就必然要对妈妈的这种不公平的态度表示不满。诗中的“我”,是一个很受妈妈喜爱的孩子,很尊重妈妈,要求妈妈能像对待他一样,对待“小狗”和“小鹦鹉”,否则,他将“永不到”妈妈那里去,也“永不要”妈妈再喂他吃东西了,而且他还要“跑到树林里去”,永不再让妈妈抱在臂里。面对这样一个天真纯洁的孩子,有谁能不为之感动?
复习
【问题讨论】
1.两篇散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孩子?
( 《对岸》中的“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孩子。“我”向往“对岸”,也热爱故土,热爱生活在故土的妈妈。
《同情》中的“我”是一个在母亲面前显得娇憨而又尊重母亲、纯真善良的孩子。 )
2.《对岸》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对岸》中寄托着诗人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从《对岸》的语句中,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泰戈尔对自然的挚爱和平民化的理想。如:“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等等。至于诗歌母爱的主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
3.《同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同情》作借孩子的口,展示孩子美好的童心,表达诗人真诚、善良和博爱的心,表现一种宽广的仁爱思想;并委婉含蓄地告诫父母,应该理解儿童,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行,有意无意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
4.举例说明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 同样的句子在诗中反复出现,不仅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增添音乐的美感;而且使诗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充分。如:
《对岸》三次写“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突出地表现“我向往自然、眷念故土的美好感情。
《同情》两次写“那么,走罢,妈妈,走罢!”突出了孩子的娇憨和纯真善良。 )
【学习寄语】
祝你早日达到成功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