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 品析体现父子形象“了不起”的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和联想,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2、 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信赖往往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 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父子情深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借助圈画、品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这对父子“了不起”,悟出“有爱就有奇迹”、“信赖是两代人心灵相通的桥梁”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写作手法突出父子情深的。
设计说明:亲情离我们学生最近、可往往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种情感。《父与子》中所描写的震后38小时里,父亲拼命地挖掘废墟来拯救儿子的情景让人无比动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的内容,通过朗读、比较、想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懂文句的同时,读出文句的“潜台词”,填补文字空白,真正沉浸到文本中去。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初识文本:
提出预习要求:
1、 扫清文中字词障碍。
2、 准备概述全文。
二、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 导语:文字的世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无限大又无限小。阅读文字,我们可以领略到人世间许多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一对美国父子,他们的故事很令我动容,不知能否同样打动你们?
2、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学生概述文章的故事内容。(提示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语言要简明扼要。)
2、 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发言,整理学生的思路,及时点评,明确小说的主要情节。
四、品读课文,领悟主旨:
1、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体现父子形象“了不起”的关键语句,加以圈画、体会,教师巡视学生圈画、批注情况。
2、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分析能体现父子形象“了不起”的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并适时指导朗读。
3、 请学生充分朗读,通过想象与联想,领会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
五、语言实践,情感体验:
1、 语言实践: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自由写作与交流)
2、 师生总结: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文章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
3、 联系《背影》等表现父子情的课文,用一两句话形象地表达对父爱的体会,再次领会单元主题。
六、课后作业,以读促写:
1、 收集反映亲情类的格言、名句进行摘抄与背诵。
2、 与家人分角色朗读课文,交流读后体会。
3、 发挥想象,模仿课文,进行话题写作:废墟下的38小时。
板书设计:
父 : 坚定、执着、为爱奋不顾身 (对比)
与 了不起
子 : 沉着、冷静、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