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4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06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韩
重点、难点
1.主要是通过学习第1则、第2则、第4则、第5则、第8则、第9则选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选文解读
1、  什么是“仁”?
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
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己。”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理解?
    选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看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这么简单,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己才欲立,便也立人;己才欲达,便也达人。”(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父亲;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君上;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孔子接下来还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近取譬”是指就近取自己作比方,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之方”就是实践仁的方法。这样的仁,不必尧舜,所有的人都做得到。
    总之,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选文第8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仁人”指讲究仁义的人。志士仁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选文第9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主要是看这句话的前一半。“约”,意思是指贫困。孔子说,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贫困中,必定会无所不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德行崇高的人在困厄中能够坚持道义,而人格卑下的人在困厄中就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会漫无准则,不择手段地干坏事。另一方面,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安乐中,必定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都是如此。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提示: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4、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给中国人提点意见
                                          [法]孟德威
    前不久,我出席了一个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晚会。在从晚会现场坐车返回饭店的途中,我无意间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两个8岁小女孩谈起她们在中国的经历。讲到中国人时,一个小女孩说:“我真讨厌他们随地吐痰……还有,他们开车也很没有礼貌!”
               “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
    童言无忌,小女孩所说的话不必太介意,毕竟“到处吐痰”或“开车没有礼貌”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少数人不文明的举动,对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我听到这两个小女孩的对话,不禁回想起我的孩子到中国时随口说的几句话。我对小孩的道德观、言语举动等,与多数法国家长一样要求比较高。如果换我女儿说“中国人到处吐痰”,我一定会纠正她,跟她说不能这样一概而论,把一个人的恶习说成是一国人的弊病。但当去年8月,我的孩子在不到早上7点就被大声说话的路人吵醒时,她问我:“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只想到自身方便而不考虑别人的人,在中国确实能经常遇到。
   我在几年前读过《论语》,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一句话:“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尽管我不完全赞同孔子的思想与道德观,但还是认为这句话对于建立一个和睦的、能让大多数人生活愉快的社会环境是相当关键的。在法国,无论是在家里、学校或在外面,家长对小孩的礼貌修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撇开比较复杂、贵族式的礼仪不谈,看到别人时打招呼、握手,别人给你东西要说声谢谢,说话不能太大声,自己的举动不要影响到别人,买东西要排队,开车要谦让行人等,都属于基本的礼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我们同时也认为,贫穷不可耻,但道德与礼貌修养不佳倒是很见不得人、很羞耻的事情。
            有些中国人为了加塞儿,干脆就把前面的人推到一旁
    但在中国,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三年的客居生活使我逐渐发现,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排队、与人打招呼、开车礼让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基本的生活准则,却被一定比例的中国人所忽视。我甚至怀疑,中国学校是不是没有给学生上过道德课?家长难道不曾要求小孩要讲礼貌吗?当你到银行存钱或到邮局寄信,当你到火车站窗口买车票,当你在超级市场买东西时,有时你真的怀疑,是不是有些人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大家明明都在排着队,却偏偏有个别人“自然而然地”、毫不犹豫地不等前面的人办完手续,就抢先把自己的东西丢过去。甚至我还遇到过干脆就把我推到一旁的人,也许他觉得我妨碍他加塞儿了吧。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愣在那里,简直不敢相信竟然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现在遇到类似情况,我会毫不客气地要求对方排队。这时,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好意思,但我也确实碰到过根本就不认为自己的举动不妥的人!
    欧洲人一般在礼貌修养方面是不愿意迁就的。在欧洲,谁触犯了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标准,一定会引起“公愤”。写到这里,我不禁又回想起在法国邮局排队的情景。
由于法国邮局开放民众办理业务的时间并不很长,而且邮局承办的业务很多,所以法国人在邮局排队很普遍,而且高峰时排上半个小时以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若你此时去观察法国的邮局,你会发现,人人都在很有耐心、很有秩序地排队。倘若有人因故不能排队而需要直接到窗口,一定会跟排队的人交代一声。万一有人想要偷偷插队的话,一定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强烈谴责。
                    公民道德修养应跟上经济的发展
    如今,“奔小康”成功的中国人已经不少了。20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也有了惊人的改善,绝大部分中国人已经不需要为温饱而发愁,也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学习。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中国的游客乘国际航班前往欧洲或走在巴黎的街上,有乱丢纸屑、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不排队等不文明的行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形象都将是极大的损害。
记得第一次来中国,北京的街上到处都是很醒目的红底黄字的标语,写着“你好!谢谢!对不起!”提醒北京民众不要忘记最基本的礼貌。这是14年前的事。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类似的标语了,也很久没有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宣扬公德的文章或节目了。而公民道德修养在中国似乎不但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反而有所降低。我常想,中国在建设经济之余,各级政府以及媒体是否可以考虑采取有力的措施,设法建设一个更有礼貌及公德意识更完美的中华民族?
                                                (《环球时报》2003年5月7日)
1.被孟德威批评的“一定比例的中国人”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试结合孔子“仁”的思想,来评论文中这些人和事。
提示:孟德威认为,他所谈论的问题,出于公民道德修养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从孔子的仁的思想来考虑,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部分中国人缺乏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对他人的关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反思(2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23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练习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实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步练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