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韩
重点、难点
1.主要是通过学习第1则、第2则、第4则、第5则、第8则、第9则选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选文解读
1、 什么是“仁”?
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
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己。”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理解?
选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看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这么简单,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己才欲立,便也立人;己才欲达,便也达人。”(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父亲;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君上;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孔子接下来还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近取譬”是指就近取自己作比方,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之方”就是实践仁的方法。这样的仁,不必尧舜,所有的人都做得到。
总之,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选文第8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仁人”指讲究仁义的人。志士仁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选文第9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主要是看这句话的前一半。“约”,意思是指贫困。孔子说,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贫困中,必定会无所不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德行崇高的人在困厄中能够坚持道义,而人格卑下的人在困厄中就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会漫无准则,不择手段地干坏事。另一方面,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安乐中,必定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都是如此。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提示: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4、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给中国人提点意见
[法]孟德威
前不久,我出席了一个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晚会。在从晚会现场坐车返回饭店的途中,我无意间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两个8岁小女孩谈起她们在中国的经历。讲到中国人时,一个小女孩说:“我真讨厌他们随地吐痰……还有,他们开车也很没有礼貌!”
“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
童言无忌,小女孩所说的话不必太介意,毕竟“到处吐痰”或“开车没有礼貌”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少数人不文明的举动,对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我听到这两个小女孩的对话,不禁回想起我的孩子到中国时随口说的几句话。我对小孩的道德观、言语举动等,与多数法国家长一样要求比较高。如果换我女儿说“中国人到处吐痰”,我一定会纠正她,跟她说不能这样一概而论,把一个人的恶习说成是一国人的弊病。但当去年8月,我的孩子在不到早上7点就被大声说话的路人吵醒时,她问我:“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只想到自身方便而不考虑别人的人,在中国确实能经常遇到。
我在几年前读过《论语》,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一句话:“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尽管我不完全赞同孔子的思想与道德观,但还是认为这句话对于建立一个和睦的、能让大多数人生活愉快的社会环境是相当关键的。在法国,无论是在家里、学校或在外面,家长对小孩的礼貌修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撇开比较复杂、贵族式的礼仪不谈,看到别人时打招呼、握手,别人给你东西要说声谢谢,说话不能太大声,自己的举动不要影响到别人,买东西要排队,开车要谦让行人等,都属于基本的礼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我们同时也认为,贫穷不可耻,但道德与礼貌修养不佳倒是很见不得人、很羞耻的事情。
有些中国人为了加塞儿,干脆就把前面的人推到一旁
但在中国,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三年的客居生活使我逐渐发现,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排队、与人打招呼、开车礼让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基本的生活准则,却被一定比例的中国人所忽视。我甚至怀疑,中国学校是不是没有给学生上过道德课?家长难道不曾要求小孩要讲礼貌吗?当你到银行存钱或到邮局寄信,当你到火车站窗口买车票,当你在超级市场买东西时,有时你真的怀疑,是不是有些人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大家明明都在排着队,却偏偏有个别人“自然而然地”、毫不犹豫地不等前面的人办完手续,就抢先把自己的东西丢过去。甚至我还遇到过干脆就把我推到一旁的人,也许他觉得我妨碍他加塞儿了吧。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愣在那里,简直不敢相信竟然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现在遇到类似情况,我会毫不客气地要求对方排队。这时,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好意思,但我也确实碰到过根本就不认为自己的举动不妥的人!
欧洲人一般在礼貌修养方面是不愿意迁就的。在欧洲,谁触犯了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标准,一定会引起“公愤”。写到这里,我不禁又回想起在法国邮局排队的情景。
由于法国邮局开放民众办理业务的时间并不很长,而且邮局承办的业务很多,所以法国人在邮局排队很普遍,而且高峰时排上半个小时以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若你此时去观察法国的邮局,你会发现,人人都在很有耐心、很有秩序地排队。倘若有人因故不能排队而需要直接到窗口,一定会跟排队的人交代一声。万一有人想要偷偷插队的话,一定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强烈谴责。
公民道德修养应跟上经济的发展
如今,“奔小康”成功的中国人已经不少了。20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也有了惊人的改善,绝大部分中国人已经不需要为温饱而发愁,也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学习。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中国的游客乘国际航班前往欧洲或走在巴黎的街上,有乱丢纸屑、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不排队等不文明的行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形象都将是极大的损害。
记得第一次来中国,北京的街上到处都是很醒目的红底黄字的标语,写着“你好!谢谢!对不起!”提醒北京民众不要忘记最基本的礼貌。这是14年前的事。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类似的标语了,也很久没有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宣扬公德的文章或节目了。而公民道德修养在中国似乎不但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反而有所降低。我常想,中国在建设经济之余,各级政府以及媒体是否可以考虑采取有力的措施,设法建设一个更有礼貌及公德意识更完美的中华民族?
(《环球时报》2003年5月7日)
1.被孟德威批评的“一定比例的中国人”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试结合孔子“仁”的思想,来评论文中这些人和事。
提示:孟德威认为,他所谈论的问题,出于公民道德修养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从孔子的仁的思想来考虑,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部分中国人缺乏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对他人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