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长城远眺》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29


长城远眺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中描写的“远眺”所见的景物形象。
2.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讨并概括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所发议论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及其对读者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有关长城的文章:《长城远眺》。作者秦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这篇散文是反映他创作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抒情散文。
二分析第一段。(先让学生朗读第一段)
1.“建国30周年。。。登了一次长城”开头这一句话为什么强调登长城的时间和地点?
明确:表明作者登临的时间和心情非同寻常。作者之所以交代登长城的时间和地点,表明此次登临长城是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国庆前夕,三中全会刚刚开过的时候,作者的心情与往日不同,所看到景物自然别有韵味。
2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日子?
明确:1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从这一年开始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作者此时登临长城感到意义非同一般。1979年上载入史册的一年。一是正值建国30周年。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全国进行了“新长征”,此时再次登临作者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对我们祖国充满了信心。(十年动乱是中国丧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因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此走上了经济建设的道路。前后的生活水平的对比。)
4.那么登临后作者看到了些什么,作者的视野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视野是由远眺到俯视再到近视。作者远眺的是“林木耸翠,紫烟笼罩”,俯视的是“汽车好象甲虫模样麇集一起”,近视的是“中外旅游人群又仿佛在赶集似的,形成一条人的巨流,它涌动着,奔流着,不断掀起‘人的浪花’”,通过视野的变化,表达作者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
5.请学生找出作者登临时表示登临动作的词语。
明确:攀登、走上、迎着、纵望
6.这四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句中“呼呼的大风”与“莽莽的群岭”句式整齐,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作用是展示长城的规模。
四个动词的运用,表明了作者登临长城时激动、豪迈、欢快的心情。“呼呼的大风”与“莽莽的群岭”极其传神地写出了万里长城的宏大规模和生动气韵,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7“群山,那是洪荒时代就存在了;。。。活跃的生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何意义?
明确:排比。句子的内容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具有展示长城新风貌的意义。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从“洪荒”到“二千多年前”再到“当今”的时间推移,既表明了中华文明历史的悠久,有表现了中华大地如今的巨龙腾飞,日新月异,呈现一派崭新景象。
三分析第二三段
1.作者这次登临长城是不是第一次登临?
明确:不是。是第三次了。
2.在这三次中作者对长城的感觉是怎样的?它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明确:是“历久常新”的。长城是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它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长城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它周围的每一次巨变,都会令人有新的感受,引起人们的思考——中华民族必定会创造出更伟大的奇迹。
3那么解放前后的长城周围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朗读第二段)
明确:长城解放前的周围环境:长城上有人卖土箭镞之类小玩意,两侧有蒙古包。
长城解放后的周围环境:长城历经修葺,城楼高耸,也安上铁扶手,游人较多。
解放前长城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呈现的是比较萧条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维修和保护长城,使长城焕然一新,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举例其他文物的前后对比情况,如莫高窟)
3.作者认为现在的长城是怎样一个场所?
明确:长城已成为世界人种的博览会,成为游客观赏古迹的市集。长城在新社会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长城汇集了世界各种人种,是一个空前的民族集合地。前来长城旅游的各国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
4.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现在的长城的?
明确:比喻。好处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自豪之情。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从“代史迹陈列场”到“世界人种的博览会”再到“观赏古迹的市集”表现作者喜悦和自豪之情。
5.我们看到长城就会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之情,这种感情是长存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种自豪之情不仅仅让我们停留在对古代的自豪中,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精神更加会激励起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创造出更伟大的事业来。古代祖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尚且取得这样伟大的业绩,而今,我们在新的时代,必定能创造出比古人更为辉煌的成就。
四分析第四五两段。
1.阅读四五两段,在这两段中作者写看到一些人和景物后归纳出了两个方面的哲理,请你找出这两句揭示哲理的课文原句来。
引导:注意这两段中的两句话“可能有不少人。。。渺小的感情”这句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历史是由一个个“渺小”的人创造的,长城也是一个个“渺小”的人创造的。(举例古代伟大的工程)所以包含的第一个哲理就是:只要人们齐心合力,就会创造奇迹。
引导:“看见长城那么陡峭。。。达顶端”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只要不断地攀登,不懈的努力,就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个道理虽然是从登山这件事情中得出的,但适用于做任何事情。
讲解:作者看到有些人在长城面前感到渺小,有些人在砖石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于是感慨万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长城是由千千万万的貌似渺小的人共同筑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们齐心合力,就会创造出象长城这样的奇迹。当作者看到七十多岁的老人,缠脚的妇女,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克服困难,登上长城时,又得出“只要不断攀登,就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一观点。作者的这些看法是适用于许多事情的,所以可称之为哲理。(引申到学生日常学习中)
五写作手法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登临长城的所见所感。
先登上长城,看到长城内外景色,然后抒发登临感想,揭示人生哲理。最后再次强调了此次登临的感受。
2.既然写的是登临长城时的所见所感,那是不是以写景为中心呢?
明确:不是。重在写作者的感受及生活中悟出的哲理。主要是为了揭示两个哲理:只要不断攀登,克服困难,就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只要众志成城,就能创造出奇迹。本文可以说是充分显示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找出文中三个句子来说明。
明确:(1)人到了这座伟大的、长达万里的古建筑旁边,仿佛变成了一只蚂蚁,仿佛童话里“小人国”的人物到了“大人国”一样。
(2)在这样的日子登临它,经过一番努力,攀登高处,走上城楼,迎着呼呼的大风,纵望莽莽的群岭,长城蜿蜒山脊之上,赛似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比喻)
(3)群山,那是洪荒时代就存在的了;长城,那是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了;人流,却是生活于当世的活跃的生命。(排比)
比喻、排比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景物,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4.请找出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明确:(1)而长城之上呢,。。。“人的浪花”(抒情)
(2)看见长城那么陡峭。。。直达顶端(议论)
文中交织抒情和议论,在表达真实感情的同时,揭示生活哲理,深化文章的主旨。
六比较〈〈一段最古的长城〉〉与本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明确:1内容方面:内容,文体相同,侧重点不同。
相同点都是写长城,文体属于散文,侧重点不同,本文是立足于现在的长城,描写的是所见景色,展望祖国未来〈〈一〉〉侧重点在考察古代长城,评价历史人物。
2.表达,修辞上:都是记叙了游览的大概过程,描写周围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也都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增添文章表现力。不同〈〈一〉〉中大量引用史料,增强文章的严谨性、科学性、集游记散文与史论于一体。
3.结构上:线索明显,选材得当,结构层次清晰。都能围绕线索,有条理安排层次。
七板书
 
所见 所感 心情
↓ ↓↓
群山、长城、人流 三条巨龙 欣喜、自豪
↓ ↓↓
长城内外 事迹陈列场历久常新
面貌一新 人种博览会历史久长
观赏古迹市集
↓ ↓↓
 
长城刻名心齐创造奇迹
老幼攀登攀登光辉顶点 不可思议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一段最古的长城》《长城远眺》ppt课件1
《长城远眺》教案4
《长城远眺》教学设计2
《长城远眺》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