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远眺》教学设计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29 |
长 城 远 眺
教学目标:1、从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体会它们所表现的远眺的特点及其语言运用之妙。
2、 探讨并概括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所发议论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及其对读者的启示。
重点: 1、本文所描写的“远眺”所见的景物形象
2、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从中表现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 文章所发议论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思考:
(1) 本文在取材上与《一段最古的长城》相比较有何差异?
(2) 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二、(1)找出文中“远眺”的景物特点?
(长城蜿蜒山脊之上,赛似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
长城脚下的广场上,许多汽车好象甲虫模样麇集在一起。
而长城之上的城道呢,中外旅游人群……)
——分析以上句子
(2) 作者登临时的感受如何?
——轻快、兴奋、酣畅
(3) 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受,此情何来?
——“这样的日子”(建国30周年前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的“长征”。)
在这激动人心的日子里,作者登临长城,放眼远眺,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三、作者想到些什么?
2—5节:主体。登临时的感想。
四个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
(1)长城周围环境的变化。
——有哪些变化?
给人的感觉?
如何理解“历久常新”?
“长城使人想起历史的久长,也令人想起世界的辽阔”,此句如何理解?
蕴含其间的感情?
(2)揭示出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
——本层显示出秦牧散文的一大特点:多哲理性的议论。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从这件事看来,朝着一个方向,千万人添砖垒石……”
“看见长城那么陡峭……”)
这两句赞颂了什么?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赞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揭示只要勇于攀登就能达到目标的哲理。
四、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强烈民族自豪感的语句,反复诵读。
课后反馈:1、本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很丰富的,未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2、带有哲理性的议论读、议不够。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