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桥边的老人》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11


《桥边的老人》教学参考 

1.海明威及其创作 

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和个性。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都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简练明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它不是一个有统一组织、共同纲领的文学集团,甚至初期连名称都没有。现有的这一称呼,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他把斯坦因讲的这句话作为小说的题辞。此后,“迷惘的一代”即被人们所承认。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这些人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起初受着军国主义狂热的驱使,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战争中,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但这种消极遁世的思想和放荡不羁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反而陷入更深的悲观绝望而不能自拔。 

2.内容与题旨 

写战争的小说举不胜举:《战争与和平》《九三年》《双城记》……就连海明威自己也有许多长篇佳作如《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相比之下,《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然而,这个短篇小说格局虽小,意蕴却深。 

第一单元叙述[]第一单元叙述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小片段,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觉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做文章。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并不惧怕战火临近的缘故。也许我们会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可是,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伴相依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它们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叙述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却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原来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 

这种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在讲述一件已经发生了的事。这篇小说的说话人是“我”,从小说的内容基本可以知道“我”可能是个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个共和军战士。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小说完全可以用“全知”的视角,但作者却设置了“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来限制叙述的视角,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相比之下,《墙上的斑点》虽然用第一人称叙述,却对视角不作限制,“我”仿佛就是“上帝”,“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就是全部的世界,显得非常主观。《桥边的老人》与《墙上的斑点》里都有“我”,但前者中作者躲在幕后,生怕我们发现他;而后者中作者却总是在舞台上尽情表演,毫不介意暴露自己。 

《桥边的老人》中的对话设计很具张力,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这篇小说中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于人物的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才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老人没有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然而愈是平静,愈是微笑,就愈是令人心酸。 

海明威的叙述是非常节制的,对话看似简洁,其实蕴涵了大量的信息。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单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出的信息推导出来。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他的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有批评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小说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再说了;也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老人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这个信息我们早已在前面听他告诉过我们了,他却依然喃喃自语地重复着。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句只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24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桥边的老人》过关检测题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9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32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桥边的老人》知识点归纳ppt课件
《桥边的老人》选编练习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8
《桥边的老人》教案8
《桥边的老人》教学反思(2篇)
《桥边的老人》主旨
《桥边的老人》字词整理
《桥边的老人》赏析(2篇)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续写作文(2篇)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读《桥边的老人》有感
《桥边的老人》教案7
《桥边的老人》教案6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5
《桥边的老人》教案4
《桥边的老人》教案3
《桥边的老人》学案
《桥边的老人》讲学稿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7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2
《桥边的老人》读后感
《桥边的老人》同步练习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6
《桥边的老人》英文中文原文阅读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5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4
《桥边的老人》赏析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ppt课件3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2
《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1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