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15
作者:fangqing  上传者:admin  日期:11-12-09


《今生今世的证据》
作者:方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给加点字注音。
2、自渎课文回答问题
A: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有哪些?
B:为什么要留证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C: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D“没有了这些证据会这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跟你回你老家玩,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你的老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呢?首先申明,光说我们可不信哦。
      生介绍
师:看来要使我们相信那时他生活过的家的话,需要找出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证据,也就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作者介绍
现在老师出示给大家能证明作者刘亮程这个人存在的证据,大家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三:学习文本,检查自读情况
对于这篇文章,老师已经给了大家预习提示。现在来检测大家自读课文的成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课前预习题)
1、证据上什么?
(估计学生很容易注意到第2段最后一句话——“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找出本段的相关内容)
其实关于证据,其他段落中也有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找,如
第1段:院墙、树、圈棚和炉灶 (曾经拥有的事物)
第4段:视觉形象: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
        听觉形象: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亲身经历:沿着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
第6段:旧房子、路、人、牲畜、风
第8段:大红公鸡、黑狗,一缕夕阳
 
综上所述,所谓的“证据”,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
 
2、为什么要留证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第3节——“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师进一步追问: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前面的理解之中可以知道,它可以证明你个体生命存在过的痕迹,那么现在我们进一步思考: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在哪一段表明的?
——第6段。“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关于“证据证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谁来总结一下?
    ——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

    4、当证据消失了的时候,结果怎样?
    ——第9段:“踏踏实实地踏上虚无之途”。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情感。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物质的故乡,特别是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所以,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
 
四、课堂评点
刚才我们整体分析了文章,下面我们来评点这篇文章,也可以质疑。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关于评点应该注意的问题,课本70页“文本研习”只是很抽象地说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老师在这里将其稍作细化,同学们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
 
评点方法与过程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语言、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对文章进行评点,待会我们小组间交流。
(小组交流附后)
 
五、课堂小结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六、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在你十几年的生活,哪些最值得你回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同学做个交流。
 
附:《今生今世的证据》课堂学生评点
发言人1:魏恒
评点第九自然段:
这段是全文的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并且将文章的内涵提升到了一个精神层面的作用。这句话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含蓄而又内敛地写出了作者的那种哀伤、失落和惆怅,将作者对家园尽失的空虚和无助很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包含两种含义:表面上是回家的脚步踏上了虚无之旅,还包含了对国家的思念和对家园散失的伤感。
 
发言人2:叶婧子
评点第六段的第一句:
正如第六段的第一句所说的人生如梦。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人们不可能注意到所有的细节,集注所有的故事,甚至会产生虚幻之感。所以我们需要那些旧房子和路,那些一起成长的人,那些充满记忆的旧物。
但即使有它们,还是无法见证人们的精神世界。那段心灵成长的道路啊,和那些依附在旧物的情感,又有谁能够见证呢?这是由物质向精神的过渡。
 
发言人3:黄闻秋
评点第二段:
作者用了一段话,写我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告别,点明了什么是今生今世的证据。从简单的一草一木中表现了我读故乡、家的眷恋情怀与自己的后悔心情,把草、土墙、房子等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再三嘱咐,希望它们长久地存在,成为自己今生今世的证据。
 
发言人4:刘慧慧
评点的句子:“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的等待是什么。”
通读全文,我们知道作者是将故乡的一事一物,从日常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作者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最终目的是追问人与故乡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句话中“土坑漫长的等待是什么”是土墙的回归,然而土墙回归实际上就意味着那些作为证据的物也会消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失去证据后的悲伤与无奈。
 
作者邮箱:fangqing616@163.com  欢迎指导!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练习及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6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堂实录
“精神家园”话题作文指导及范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练习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同步练习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原文阅读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5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mp3音频朗读
苏教版《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4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3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4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3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1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9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8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7
《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5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4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3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2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1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片断及点评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练习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