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晏子治东阿》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5-22


老师: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在一起上一节课,看咱们广东的教材编得还是很有特点的。选了《晏子治东阿》。它选自《说苑校证》,课文上面注释。《说苑校证》呢,是向宗鲁先生的一部学术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家看看,是这个样子。(出示《说苑校证》)

老师:《说苑》这本书是汉代刘向编辑或者叫编撰的,不能称之为他的个人专著,属于编撰,既有编写又有个人的修改创作在里面,所以后人还是倾向于编撰,为什么要选这个呢?其实我花了5年时间,作了一本《说苑疑解》,齐鲁大学9月份出版的。为了我这本书,真是白了我数年头啊。我看了这个,我把它选过来了,希望咱们这节课呢,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每个同学都有收获,对刘向对晏子都有所了解。

(放下书)

老师:下面轻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就画一画,刚才发的材料你先放起来,现在不用。

学生:默读课文。

老师:(巡视。)看完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老师:看完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哪个同学来读呀?(环视,指一男生)好,你来读给大家听听,大家注意听。

男生1: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

老师:好,请坐。(问)有读错的地方吗?(指一女生)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哪个地方读得有问题呀?

女生1:他那个“子退而自察(chá)也”说成了“子退而自策(cè)也”。还有“并曾(zēng)赋敛”说了“并曾(céng)赋敛”。“寡人不复与(yù)焉”说成了“寡人不复与(yǔ)焉”。

老师:还有一个,那个“池塘”,课文注释“池塘”那两个字读什么?

女生1:bēichí

老师:他读成了什么?

女生1:啊,b?chí

老师:啊,请坐。(示意女生坐下)刚才我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默读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看课文注释,注释当中那些加拼音的字那得好好看一看。这些字的读音你掌握得准不准呐,不准的话,自己在默读的时候就可以多读它两遍。下面我们把这篇文章一起读一遍。晏子治东阿,一二

学生:全体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

老师:好了,下面呢,同学们就自己试着把这篇文章自己来翻译翻译,自己试着来翻译翻译,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了,怎么办呢?同桌,请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交流了之后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呢?一会儿请同学们提出来,咱们共同来解决。好,下面同学们来试着翻译翻译。

学生:尝试翻译文章。

老师:巡视学生的情况、板书课题、选文,继续巡视学生情况。

老师:在自己翻译的过程宗遇到问题的请举手,我看一看有几个?(略点数)哦,还不少。好了,下面就这些问题互相交流一下。好吧,来互相交流一下,我这个问题请同学你帮我来解决,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

老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学习语文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同学们之间要互相交流。有问题问老师是对的,但是也应该问同学。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好,那么问了之后,现在仍然有问题得不到解决请举手。请举手。啊,先从你这儿开始吧,好吧。

男生2:那个“辟贤者之路”不会翻译

老师:“辟贤者之路”不会翻译。这同学,你说你不会翻译,我不相信。“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男生2:避开

老师:“辟”下面的字你会翻译吗?

男生2:不会啊

老师:贤者,贤者是什么意思呀!

男生2:有才能的人。

老师:呀,对啊!这不你说出来了吗?(笑)“之路”,“之路”呢?

男生2:不会啊!

老师:“之”什么意思?

男生2:的

老师:对,你会嘛!“路”你会吗?

男生2:不会啊!

老师:这个同学他说这句子他不会翻译,最后是对“路”不会翻译,“路”好翻译吗?你来说(指男生同桌)

男生3:就是“道路”啰。

老师:就是“道路”啰。那这个“道路”指的是不是我们走的这个道路呢?

男生3:不是

老师:指的是什么

男生3:是做人的,人生的道路

老师:是做人的,人生的,人生的道路,这蛮有点象征意义的,再把它具体一点,实际上是指那种做――

男生3:做官的

老师:对,对,做官的那条道路。(对男生2)同学,他讲得对不对?

男生2:对

老师:明白了吗?这句子明白了吗?明白了,好,下面同学们自己翻译翻译“辟贤者之路”,怎么翻译呀?(指男生3)你把这句子跟大家说一遍。

男生3:(犹豫一下)辟贤者之路,(稍停),不再走做官的道路。

老师:(问男生4)你满意吗?你满意吗?

男生4:不满意!

老师:哦,不满意,那你来翻译一下

男生4:避开,就是避开走忠臣的道路。

老师:避开走忠臣的道路?

男生4:我觉得那个“贤者”就是做那个比较清廉的臣子

老师:哪个同学讲?我觉得这个句子不难。(一女生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讲!

女生2:避开做官忠诚的道路

老师:我们注意看,这句子是晏子啊在发牢骚呢,是这样吗?在发牢骚呢,说我这人不行,那就让我为那些贤能的人让开道路吧这个意思,这个“辟”是什么意思?为······让开,为那些人让开呀!贤人,为他们让开什么之路呢?做官的道路。对吧?好,搞清楚了。好,这个问题解决了。咱们经过讨论解决一个问题了。还有问题吗?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请举手,那位同学,给你话筒,那位同学你来提问。

男生5:“臣请改道易行”不会翻译。

老师:“臣请改道易行”不会翻译。我觉得你这句话说得很谦虚,你会翻译。“臣”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男生5:晏子自称

老师:哟,自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翻译成什么?

男生5:我

老师:这个问题你会吗?会嘛,是吧!第一个你会啦,“臣请”,“请”什么意思?

男生5:请求。

老师:呀,请求,翻译成“请求”呀,不能算错。还需要改一改,和“臣”放在一起的时候,“臣请”如果翻译诚“我请求”,这样不能算错,但是不严,不严谨。翻译成什么呢,这句?请允许我,好吧,请允许我。接下来,“改道易行”。“改”你会吗?“改”你会吗?

男生5:改变

老师:你会,改变。后面哪个字跟这个字的意思是一样?

学生:易

老师:大家都说了。明白这意思吗?明白吗?易做改变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改道易行”就有点像过去所学的一种现象——(一学生小声说:互文)那个同学已经说出来了,互文。改道、易行是一个意思。改道易行是改变一种治理的方法,让我改变一种治理的方法,请允许我改变一种方法来治理这个东阿,对了吗?对了。记住“臣请”这个意思,请允许我,请让我。不要简单地翻译成“我请求”。好,第2个问题,同学们提出问题来这就非常好,我特别喜欢善于提问题的同学。还有没有?第3个问题呢?第3个问题?

男生4:属(sh?)托不行

老师:属(zh?)托不行,读成了属(sh?)托不行。一读就把问题暴露出来了,看看有没有注释呀?

男生4:(小声答)走后门。

老师:嘿,走后门呀,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不该提呀?

男生4:我不是问这个意思,我是想问“属托不行”的“行”。

老师:“属托不行”的“不行”,同学们,“不行”我们先说这个,有同学问我这做法行不行?“不行”。和这“属托不行”意思一样不一样?你来说(指男生6)

男生6:一个就是,前者说“不行”的意思是不可以,而这里就是“行不”就是——不知道。

老师:哦,哪个同学说?哪个同学说?好,那位同学说,把话筒给他,请讲。

女生3:这个意思是说:方法行不通。

老师:这种方法还是这种风气呀?这种风气行不通,是这个意思吗?唔,行不通。好,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风气行不通有点别扭了。是有点别扭了,什么叫做这种风气行不通呀?这种风气有没有?为什么没有呀?是因为没有人这样做,对吧?根本就没有人这样去做。所以,这个“不行”在这里翻译成“没有人去做”。这种走后门、托关系、说人情,这种事情没有人去做,社会风气好,大家如果这样做的话都会以为这是一种羞耻。没有人这样做。那同学们,明白了。下面的“属托行”同理可证啦。是这样吧。第3个问题啊。很好!同学们善于提问题,提的问题质量还蛮高的。还有没有问题?还有没有?请举手。

女生4:(举手)

老师:你还有(递话筒)一个问题。

女生4:“不至”的“至”是什么意思?就是“货赂不至”的“至”。

老师:“货赂不至”,是吧?“货赂不至”,唔,请你来讲。(指女生5)“货赂不至”“不至”是什么意思?

女生5:不能,不能货赂。

老师:“货赂“是什么意思?后面有没有注释?有注释是吧?什么意思?

女生5:钱财。

老师:钱财。货赂是钱财,实际上在这里的意思是拿着钱财去干什么?

女生5:走后门。

老师:哎,去走后门。去行……行贿,实际上是拿着钱财是去行贿。“不至”就是“没有到”。“没有到”是什么意思呢?拿着钱财去行贿的人有没有?没有,所以就没有到,没有人去干这样的事情,就是没有人去做行贿的事情。“货赂不至”这是第4个问题了。还有吗?你还有?

男生7:后面这“强复治东阿”这“强”(qiáng)是什么意思?

老师:这个同学呢,这一读又把自己一个问题给暴露出来了。暴露出什么呢?强(qiǎng),意思不一样。

男生7:子强(qiǎng)复治东阿。

老师:好,子强(qiǎng)复治东阿。强(qiǎng)什么意思?勉强?什么叫勉强呀?(摇头)不能叫勉强。勉强太弱了,应该叫勉力。勉力什么意思?就是努力。你就努力地去治理东阿吧。这就是“强(qiǎng)复治东阿”。好,很好,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有些问题是容易被忽略掉的,还有没有问题?(环视)噢,还有?

男生3:后面“东阿者,子之东阿也”这个判断句什么意思?

老师:“东阿者,子之东阿也”这个判断句什么意思?你想让谁来回答?

男生3:就隔壁呀。

老师:哟,好的好的。(微笑面对男生8)同学请教你,你会感到荣幸,是这样把。啊,你说,荣幸吧。

男生8:荣幸。

老师:同学之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对吧。对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请教,那么被请教的同学一定要谦虚地说,哦,荣幸。

男生8:“东阿者,子之东阿也”,我想应该是治理东阿的人是你,或者说东阿是你的。

老师:东阿,东阿这个地方是你的,是你的东阿,是这个意思吗?就是这个意思。“东阿者,子之东阿也”,这个东阿就完全交给你来治理了,它属于你。这话有没有深刻含义?有没有深刻含义?有,你来说说。

男生1:就是要当自己的家一样治理它。

老师: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把它治理好。实际上是齐景公承认了晏子治理东阿的功劳。他用什么样的政治,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治理东阿,你就按照你这一套来治理它。这话语还含有另外的意思:你们其他地方是不是这种方法,不一定。按照你的方法治理下去吧,这就叫“东阿者,子之东阿也”。还有问题吗?还有没有,同学们?

老师:(环视),没有啦,真的没有啦,没有啦。你们没有问题了,我就要提问你们啦。还有没有问题,没有把课文读一遍

学生:全体朗读课文。

(学生读毕)

老师:好了,同学们,看那个题目。“晏子治东阿”,“治”这个词什么意思?这个字在文章当中出了几次?出现了几次?是不是都是治理的意思?

学生:思考

老师:那位男同学(指一男生)。刚才听你说,请你来说说“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文章当中出现了几次?是不是都是治理的意思?请讲。

男生9:“治”在这时治理的意思

老师:哦,在这句话当中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是吗?那么在文章当中出现了好几次,是不是都是这个意思呢?是吗?

男生9:不是

老师:不是,那你来给我讲一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男生9:“前臣之治东阿也”,这里“治”是管理。

老师:哦,管理的方法。你接着说

男生9:“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老师:“三年不治,臣请死之”,“三年不治”是什么意思?治是治理的意思。这是问的第一个问题了,“东阿”这个词课文有注释,如果要是没有注释,同学们会不会易读成东阿(ā)?

学生:不会。

老师:不会?

男生6:不会。东阿阿胶

老师:(笑)不会,好,好。这说明同学们在生活当中已经具备了这个知识。好,东阿在山东,现在还有这个地方,那出阿胶。下面我要问问题了,同学们啊,你看这篇文章啊,主要是写晏子,当然也写到齐景公。主要还是写晏子,晏子这个人,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以前你们学过《晏子使楚》。晏子在你的头脑当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女生4:他是一个有谋略,很聪明,捍卫自己国家尊严的人

老师:对不对?

学生:对。

老师:她说得很对,她那个词,他“聪明”的确如此,这个人真是聪明到极点。是吧,是一位智者,好了,那我们同学们啊,下面开始问同学们问题啦。在这篇文章当中,表现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停顿)谁来回答?(指一女生)你说谁来回答?

女生1:我隔壁那个

老师:隔壁这个,我们叫阿哥,阿哥来回答,挺好的,我们在北京很少听到这个词,“阿哥”。那我要问你了,同学,你为什么不说“我来回答”,而是叫阿哥来回答,你说?

女生1:因为我还没有理解透彻,觉得他会应该更懂,所以想请教他。

老师:哦,好的好的。瞧,人家同学说得多好听啊!你心里是不是甜滋滋的,是吧!(笑)哟,你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当中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男生4:聪明呀。

老师:哦,刚才那个女同学说了,她说过去我们学了《晏子使楚》,我们认为晏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仍然觉得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板书:聪明)

男生4:还有。

老师:还有?

男生:厉害!

老师:厉害?

(师生笑)

老师:用了这个词呵。厉害,好,好。请为大家解释解释。

男生4:要说例子吗?

老师:简单地解释解释,先说“聪明”。

男生4:那个他猜透了齐景公的心意。

老师:他怎么猜透了?

男生4:首先他治理,属托不行,货赂不至,以利贫民。那后来他,齐景公就数落他,说他这样不行,然后他又去治,然后就属托行,货赂至。

老师:这怎么就猜透了他的心思呢?

男生:不是吗?那就不算啰!但他很聪明呀。

老师:(哈哈大笑),那这个说明他很聪明吗?你这个解释没有说服我,我不知道你说服同学没有。能不能就说明晏子聪明呀,想想,大家好像觉得还不行。还有“厉害”,你再解释解释,什么叫“厉害”。

男生:一开始是属托不行,然后是属托行。

老师:(哈哈大笑),哦,属托行就厉害啦。原来没有走后门,后来走后门多了,那就厉害了。哦,是这样,我觉得好像这位同学的解释,还不能够把大家给说服,是吧。哦,这位同学你请讲。咱们就先说聪明这点,你认为这篇文章当中能说明晏子聪明吗?

女生6:能。

老师:能?

女生6:因为他一开始治理不好,晏子一回来就被景公责备。但是没有说他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先说要求再去治三年再回来,然后说三年以后回来他就能做的很好。然后就被景公赞了。

老师:景公就称赞,做得很好就很称赞

女生6:如果他一开始做得不好的时候被他责备,他三年之后治理得好,就跟之前做不好的原因做对比,就是······怎么说呢?聪明就是他一开始没有把做得不好的原因讲出来,而是再去治理三年。

老师:这么说呢,我有点糊涂了。我怎么糊涂了呢,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个文章之后呢,我们感觉前三年他治理得好,后三年他治理得不好。前三年治理得好呢,国君不但不表扬他,反而要惩罚他。他后三年治理得不好,按说应该惩罚他,可是国君又表扬他。那我就不能理解了。

女生6:他一开始如果做得不好,但是他反而被他夸奖,就一开始就没有再去重新管理三年,再来将之前的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作对比的话,有可能他会被罢官。这样就更有说(shuì)服力。

老师:“说(shuì)服力”,你们这里读“说(shuì)服力”,是吧?北京不读“说(shuì)服力”。查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说(shuì)服”这个音。还是读“说 (shuō) 服”。这个音有读“shuì”的时候,但是在说服这个词里不读“shuì”这个音。大家搞清楚这个词。好这个同学,你说了半天了,我就想请你说一句话,晏子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你用一句话给我概括出来。

女生6:机智。

老师:机智?等于没说。(学生轻笑)

(师继续巡视,与学生小声交流)

……

老师:因为我们有一个评价的标准,这是标准是什么?是什么?

学生齐答:民无饥者。

老师:民无饥者,社会风气啊,好。我们是站在哪一个角度来评价的?站在百姓的角度来

评价的。你晏子的前三年的治理,你让老百姓的生活好了,你让社会风气好了,我们就认为你的社会治理,治理得好。好了,我们看评价。(板书“评价”)不是我们去评价他,谁评价他啊?

(学生答齐景公。)

老师:齐景公。齐景公的评价怎样?不好。(板书“不好”)对,用了一个字。乱。(板书“乱”)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乱。要对他采取的措施是——

(学生回答)

老师:要奖惩?要对他处置。好,同学们看。前三年效果好,但是对他的评价是乱,要惩罚他。那就是说,齐景公评价的标准和我们看晏子的标准一样不一样?

学生齐答:不一样。

老师:不一样。我们的标准跟谁的标准是一样的?

学生齐答:晏子。

老师:跟晏子是一样的。我们跟晏子是心心相通的。是这样吗?是的。好,再往下看,同学们。后三年,工作效果好不好?

学生齐答:不好。

老师:不好。(板书“不好”)效果太差了。老百姓怎么样啊?

学生齐答:饥者过半。

老师:社会风气怎么样?污浊。是这样吗?

学生齐点头。

老师:对他评价怎么样?景公对他评价怎么样?

学生齐答:好。

老师:好!是吧?景公给他评价好。对他奖惩怎么样?

学生齐答:奖。

老师:(板书“奖”)要奖。好,同学们看。这个齐景公啊,整个的一个什么国君?(指一男生)你来说——

男生4:昏君。

老师:昏君!(板书“昏君”)整个一昏君。晏子就用这样一种方法,让齐景公意识到,哎哟,我这不就是一昏君,这个方法,厉害!对不对,同学们。

学生生笑。

老师:这个方法太厉害了,如果他不是用这种方法,我们假设一下,同学们。假设,前三年,治理得很好,社会风气很好,齐景公对他的评价:你治理得太乱了。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假如让你去治理东阿,你治理得很好,花了那么多的心血,治理得民风那么好,国君对你一顿批评,我还要处罚你,加大力度处罚你,你会感觉到很什么——委屈呀!你一委屈,你一发火,你说什么—— 我不干了!

生笑。

老师:(也笑)我不干了,我写辞职报告,我不干了。好,在这种情况下,齐景公就—……,好,你不干就不干了,我另外找人。同学们,如果这样的一个思路发展下去,东阿的老百姓要怎么样啦?那可就苦喽!可晏子呢?聪明就聪明在这,他知道这个昏君呐,你对他用这种办法,辞职,跟他讲道理都不行的。要靠什么?

生齐答:事实。

老师:对,要靠事实来说话。(板书“事实”)。要靠事实来说话。得,你再给我三年,乱七八糟。结果国君说,你治理得好,我要奖励你。晏子开始跟他讲事实,摆道理,讲事实,我不做了。我原来,你说我不好;我现在这样做了,你反而奖励我,那你说说,你这个齐景公你是个什么人呢?这个话说出来了没有?这个聪明就聪明在这儿。他聪明就聪明在这儿,他没有把话说出来,你是个昏君。但是他听这话里面已经意识到,意识到这一点以后,齐景公还不算是一个昏君,还不是一个昏头昏到极点的人。我们说晏子在这里用的实际上是一种归谬的这样一种思路,最后把齐景公放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你说怎么办?这就是聪明。所以过去我们读《晏子使楚》,给我们的印象:晏子是一位智者,今天我们学《晏子治东阿》,仍然表现了他那种超人的智慧。

好,下面我们把这篇课文再来一起读一遍。再一次回味,体会晏子的这种智慧。晏子治东阿,一二——读。

学生齐声朗读。

老师:晏子的智慧就是谏君的语言艺术和思维艺术。他采用一种迂回战略,表现出一种曲谏、讽谏的艺术。再说《说苑》这本书,《说苑》是刘向讲给皇帝看的一部著作,他就把他以前的那些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润色,编撰成为《说苑》这本书给皇帝看,让皇帝明白治国道理。所以无论是刘向还是晏子,在这里都包含了对国君“谏”的艺术。当然,“谏”的背后,是另外一个字,为什么对国君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谏呢?是因为他对国家的“忠”。(板书“忠”)对国君忠,对人民忠。正是有这样一颗忠心,所以他才想方设法地去谏。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是简单地去看晏子是一个聪明的人,重要的是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对国家,对人民的这种精神。好像我们这本书有胡锦涛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什么,看一看。

学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老师:叫什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么这八个字,同学们,从这篇文章当中是不是也能建立起一种联系呀。这种思想,可以说从古至今贯穿下来的。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肯定都有很多的感受、联想。这些感受和联想请同学们回去把他写下来,写成一篇文章,叫做“读《晏子治东阿》有感”作为作业。还有课后练习题,同学们回去把它完成,这些题不难,做做。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晏子治东阿》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治东阿》教学实录
《晏子使楚》avi视频素材
《晏子治东阿》学案
《晏子治东阿》教案5
《晏子治东阿》启示
《晏子治东阿》ppt课件6
《劝学》《晏子治东阿》ppt课件
《晏子治东阿》ppt课件5
《晏子治东阿》说课稿
《晏子治东阿》原文和译文
《晏子治东阿》ppt课件4
《晏子治东阿》ppt课件3
《晏子治东阿》教案4
《晏子治东阿》教学设计3
粤教版《晏子治东阿》ppt课件2
《晏子治东阿》同步练习
《晏子治东阿》ppt课件1
《晏子治东阿》教案2
由“晏子治东阿”想到的
《晏子治东阿》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