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梦蝶》教学参考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1-19 |
《东山岛梦蝶》教学参考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但基本上又是以议论为主的随笔类散文。文章以赴福建东山岛——又称“蝴蝶岛”——参加笔会为因由,写该岛虽名为“蝴蝶岛”却名不副实,进而揣测其没有蝴蝶翩飞的原因,从而引发了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社会道德、民间风习等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表达了深挚恳切的人文情怀。
需要说明的是,东山岛从空中俯看状似蝴蝶,才被称为“蝴蝶岛”,并非盛产蝴蝶;文题“梦蝶”,也非“夜梦”,应是因蝴蝶而引发联想揣测议论之意。
一内容要点
全文共23段,似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蝴蝶岛”名实不副,其实无蝶。揣测无蝶的原因:战争或环境污染。说明自己为什么喜爱蝴蝶:非爱蝶也,乃寓爱于有蝶之境也。进而赞美蝴蝶热爱自由,追求真和美的可贵品格。
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4段):说明自己来蝴蝶岛的原因,主要说明蝴蝶岛的名不副实,揣测蝴蝶岛无蝶的两种可能因素。
第1段,写东山岛乃因地貌而得名蝴蝶岛,其实无蝶。
第2段,东山岛无蝶的两种可能原因:战争和环境污染。
第3、4段,自己来这里,是冲着“蝴蝶”而来的。
第二层(第5—8段):说明自己爱蝶以及之所以爱蝶。
第5段,自己爱蝶,不是如庄周般的浪漫飘逸,也不是由于有某些多情文人的艳想。
第6段,自己爱蝶乃是爱有蝶之境的情趣。
第7、8段,赞美蝴蝶“不作室中物”的热爱自由的品格,以及她报春、执著于真和美的追求及娇而不媚的天性。直言自己“爱真蝶”。
第二部分(第9—21段):在“蝴蝶岛”游岛寻蝶的所见所感所思,表达出深挚恳切的人文情怀。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9、10段):来到东山岛,发现这里的旱情,意在说明岛上无蝶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自然条件匮乏。
第二层(第11—16段):游岛所见,赞美木麻黄树和沙滩所营造的洁净天然的纯美环境,充满圣洁意味。
第11段,总说蝴蝶岛的一地一景,各有奇韵。
第12段,描写木麻黄树的特点,赞美她“处女”般的洁癖,把这里的风过滤得无杂尘,无杂音,担心这里被“开发”成艳女荡妇式的芜杂之地。
第13段,脱口而出地赞美蝴蝶岛的无蝶亦美。
第14段,概说东山岛的海滩的两大奇处。
第15段,两大奇处之一的沙白似玉如雪。躺在这片沙滩之上时的单纯、圣洁的超越凡俗的感受。
第16段,两大奇处之二的沙平如镜,似可映星斗,照蓝天。
第三层(第17—21段):游岛寻蝶以后的诸多感慨与遐思,渗透了多重意蕴的关怀忧虑。
第17段,观渔民出海前按照传统礼俗祭拜诸神、祈求庇佑的仪式,感叹本能的生命意识与现代文明的冲撞。
第18段和19段,泛谈人对神的崇拜与神的人之常性,说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神”文化也是不同的。
第20段,忧心东山岛洁净美丽的自然环境被现代文明所污染。
第21段,直抒忧思,体现人文情怀。
第三部分(第22、23段):希望蝴蝶岛上将来能够出现绿野红花与蝴蝶,让这里永远保持清洁宁静的“处女岛”本色。在构思上照应开头。
二写作特点
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到东山岛寻蝶,没想到这里其实无蝶,在揣测其中可能的原因后,表达了对于蝴蝶的喜爱,特别是蝴蝶身上体现出来的追求自由、不受束缚和求真求美的品格,也嘲讽了“现代”时尚的假和丑。这一部分把全文的主旨概括了出来,是明确突出的。第二部分是课文的主要篇幅,写自己游岛寻蝶及由此引出的忧思与感慨,具体表现对纯真美好的自然世界的珍惜,担心被“现代”的物质与精神两重“文明”所污染。第三部分表达企盼与希望自己的美好祈愿能实现,照应了开篇确立的主旨。
全文以“梦蝶”为中心,写慕蝶——爱蝶——寻蝶——忧蝶——望蝶,线索清晰,构思完整,结构谨严。
课文中的“蝶”在这里最起码有两重意蕴,一是现实生活中真的蝴蝶,作者希望东山岛成为蝶舞花红树绿的地方;二是它所象征的人类追求自由、纯真、美好的道德精神品格,与洁净和谐不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蝴蝶的象征意蕴在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是课文的又一突出特点,应予充分认识。
教学建议
方案一
全面掌握课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阅读课文,口头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杜撰”的东山岛无蝶的原因有哪两种?这两种原因可信吗?为什么?若不可信,作者想说明的是什么?
2文中谈了蝴蝶的哪些可贵特点?
3文中是怎样描写木麻黄树的?
4文中是怎样描写沙滩的?
5以上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对各部分内容的划分。
二分析课文内容。
1课文是怎样设定主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部分是怎样记叙、描写、议论的?几层内容有何关联?文中精细描写木麻黄树和沙滩的美在文中有何作用?
三课文的写作特点
1归纳本文的线索。
2象征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方案二
一要求课前查阅中国地图,找出东山岛的所在位置,说明其形状。
二简略概括课文内容,理清结构脉络,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认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