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周而不比》教学设计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0-28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ppt②) 

    (二)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 
    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③便佞(pianning):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ppt③)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  “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1.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确:“躬自”指“自我”,“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数”读shuo,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后一句可理解为:“(如朋友有过失),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周而不比》学案
《周而不比》课堂实录
《周而不比》课堂练习
《周而不比》公开课ppt课件(30页)
《周而不比》复习ppt课件
《周而不比》ppt课件7
《周而不比》ppt课件6
《周而不比》ppt课件5
《周而不比》同步练习
《周而不比》教案2
《周而不比》ppt课件4
《周而不比》ppt课件3
《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练习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课后练习
《周而不比》ppt课件2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1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