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蜀鄙二僧》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8


《蜀鄙二僧》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鄙bǐ:边邑,边远的地方。
恃shì:依靠,凭借。
其一:其中一个。其,其中的。
南海:不是指中国南方的南海,而是指佛教胜地普陀山,该岛属浙江省,在东海之中。
何如:怎么样。本文中是商量语气。
钵bó:和尚盛食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到,及。明年,指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雍正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诗文集》。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2、相关知识: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但本文并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来暗示。暗示带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一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有的书将这故事看成寓言,标题《蜀鄙之僧》。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艰苦奋斗,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贪图安逸、坐等条件具备,害怕艰难,就一事无成。
二、文章脉络
本故事采用“顺叙”,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头1句):简说二和尚生活地区及经济状况。
第二层(下面对话):穷和尚想凭一路化缘走到南海,富和尚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可能。
第三层(“越明年”一句):第二年,穷和尚实现愿望回来了,富和尚表示惭愧。
第四层(最后两句):作者小结故事,提出问题,启发读者。
三、写作方法
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见那时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买舟而下比跋山涉水当然要容易得多,可是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葸不前,并不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而那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足矣”,这就把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巴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这段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至于朝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参考译文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对那个穷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地,富和尚没能去成,穷和尚却去成了。人们树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练习解答】
一、物质条件很差的贫者把去南海的计划变成了现实,而物质条件优裕的富者,却空有其愿而未能实现。这是因为贫僧虽贫,物质条件虽差,但他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富者过于强调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虽然具有优裕的物质条件,最终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此题主要体现了“合作学习”、“独特感受”的精神,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道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故事与道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维训练。
三、略
四、1、鄙:边界
2、动词,告诉
3、动词,到、往
4、恃:凭借
5、表反问语气,难道
【类文品读】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人名),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缴,这里指系着丝绳的箭)而射之。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也?曰:非然也。
1.对下面一句的解释和理解作判断,在括号里打上“×”或“√”:
⑴这句话是由两个判断句构成的。(   )
⑵这句话可以译为: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小技艺,但不专心学,是学不会的。(   )
⑶“夫”读“f‘”,意思是“那”。
⑷“之”是助词,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2.对“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听弈秋传授技艺。
B、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在听在想弈秋的话。
C、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有弈秋在讲解给他听。
3.翻译:
为是其智弗若也?
4.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各是:
⑴使弈秋诲二人弈(  )
A、假使  B、出使  C、派
⑵思援弓缴而射之(  )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承接关系  C、连词,表修饰关系
⑶曰:非然也(  )
A、不认为对  B、不对  C、不是这样
5.与“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虽与之俱学  C、弗如之矣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⑴√⑵√⑶×⑷√ 2.A 3.难道这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4.⑴A⑵B⑶C 5.A 6.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意近即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题)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阅读练习及答案
《蜀鄙二僧》ppt课件(29页)
《蜀鄙二僧》阅读练习及答案
《蜀鄙二僧》ppt课件(20页)
《蜀鄙二僧》ppt课件4
《蜀鄙二僧》ppt课件3
《蜀鄙二僧》教学反思
《蜀鄙二僧》课堂教学实录
《蜀鄙二僧》课堂实录
《蜀鄙二僧》原文及译文
《蜀鄙二僧》教案2
鄂教版《蜀鄙二僧》ppt课件2
《蜀鄙二僧》教案1
《蜀鄙二僧》同步练习
《蜀鄙二僧》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