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从“考研究生”说起——歧义说趣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7-10


  从“考研究生”说起——歧义说趣

甲:考研究生有什么难?

乙:别吹了,你为什么不考?

甲:吹什么?昨天我就考过一回。

乙:笑话!

甲:我说,李你是认识的,他是不是考研究生?昨天他上我家,我就考了他好几道题。

乙:……

        以上笑话,很显然,甲钻的就是“考研究生”这一短语的空子,即利用了它的歧义现象。乙以为甲大话是将“考研究生”照通常意义理解为“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此处且有考而通过、被录取之意),而甲却别解成“对研究生进行考试”(实际上是问一些问题),比较之下,“研究生”一是作为争取的资格,一是具备其资格的人;“考”呢,一是为获取资格而考,属被考性质,一是对他人行考,属考人性质。这类歧义便是由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要消除这类歧义,一是完善语境,使词语在具体的上下文里呈现出单义性,另一办法是变换说法,使本身不存在歧义可能。如前举对话,若甲不是要故意造成歧义,“考研究生”就当说作“考取研究生”。

        不同切分是歧义产生的又一原因。短语或句子存在着一个切分问题,在书面上就是结构层次的确定,有的可用标点表现,在口语中就是停顿的确定。如“穿好鞋子”,其切分便有二:⑴穿/好鞋子;⑵穿好/鞋子。又如“我们四个一组”的切分:⑴我们/四个一组;⑵我们四个/一组。再看一则逐客者写下的字条: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逐客者的意思是⑴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客人却故装不知,理解成⑵落雨天/留客天/留 我不/留。这类歧义 的避免一可利用上下文制约,如“穿好鞋子”补作“穿好鞋子,不得赤脚”(意为“把鞋穿好”),或补作“穿好鞋子就怕下雨”(意为“穿新鞋”);二可调整字句,如“我们每四个一组”、“穿新鞋子”、“把鞋子穿好”等;还可利用语音停顿,如“我们四个——一组”“穿好——鞋子” 等,在书面语中能用标点 的就得用标点,如“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谈到语音,除了上面说的语音停顿制约语义,句中词语重音、句子语调及语音本身也都能影响语义,使发生歧变。如:“小明明年才成年”。⑴重音在“明年”,表示还要到明年,才算成年(今年根本就不是);⑵重音在“才”,则表示即使到明年,也只是刚成年(没那么早成年)。又如:“小李拿了封信出来交给我”。⑴重读“出来”,则表示是小李出来(拿着信);⑵轻读“出来”,则表示小李拿出信来。而语调在一定语句里的能动也是显见的,如“你去,我也去”。假使前后语调一致,表示两人一起去;而如果 “你去”读成上扬语调,则无疑成为“我也去”的条件了。至于语音本身直接造成的歧义 ,就是说话的和听话的在语音上产生了误会。如有则笑话说一县令在堂上忽撒一屁,口称“爽利”,堂下的跟班差吏忙欣然恭谢:“谢老爷赏”,以为老爷“赏吏”也。这里可能有双方的“责任”在。单方的则要算口吃或耳背造成的这类情形了,如口吃 者某赴宴,桌上用大碗倒酒,轮到某,他指着碗说“倒、倒、倒,倒一点儿”,可“倒一点儿”还没说完,碗便满了。倒酒者明明听着“倒、倒、倒”嘛!怪谁去呢?据说乙耳背,新年后遇甲,甲说:“你好,祝你四季发财。”乙听后说:“什么?你骂我‘死去活来’?”这是耳背者留下的笑料。

        歧义产生的又一原因是句子结构的颠倒、缠杂。如书面说“十五个中学的共青团员共聚一室,欢庆五四”,就难免歧义⑴十五所中学的共青团员……⑵中学的十五个共青团员……若原意要说的是后者,那么问题就在结构颠倒(或曰语序不当)了。缠杂的情形似更复杂,如某校入托《通告》称:家长须携带独生子女证(笔者为阐述方便,设代号为A)和出生证(B)或父母一方单位证明(C)及户口簿(D)。试试看,这《通告》是否有四解:⑴(AB)或(CD);⑵<(AB)或C>+D;⑶A+<B或(CD)>;⑷<A+(BC)+D>。这样,要带的证件便有四种情况:⑴AB;⑵CD;⑶ABD;⑷ACD,到底带什么,让人犯难。其实,《通告》的本意是⑷<A+(BC)+D>。之所以引起歧解,问题的关键就在句中的“或”字模糊了管辖范围,使涉及相关内容缠杂不清。类似情况,其实不妨逐项开列,倒也清楚明白。

       省略不当也是常要引起歧义的。这里说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说有对夫妇,夫在北京供职,妻在山东任教,曾相约暑期在北京会面。后来,妻子有事耽搁,未如期赴京,夫就去了一个电报 :“七日不到八日来。”妻接电后,七日索性不急,便买了八日的票北上了。夫见妻七日未到,八日便去了山东。结果 双方扑空。问题出在哪里呢?显然就在丈夫发的电文上,夫的意思 是“七日你不能到北京,我便八日来你处了”,而妻的理解却成了“如你(妻)七日到不了北京,就八日来吧”,其中最关键的主语省略了,难怪也就要误事了。看来,句子成份的省略不可不慎。

       而有的省略却并非是句子字面上的,而是句子之外的,也就是暗示的内容。由于对语言环境的注意点不同,因而对暗示的内容便可能发生歧解。暗示的内容自然算是一种言再调整省略,一旦补足明示,歧义也便不复存在。《笑林广记》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故事,有人负债累累,一日讨债人甚众,椅凳皆占满,有一位只得坐在门槛上。主人偷偷对他说:“请你明天早点来!”于是那人十分高兴,帮主人把讨债人都劝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主人家,问相约事。主人说:“昨日劳你坐门槛,甚感不安,今日早来可先占把椅子。”故事里主人的一句“请你明天早点来”,从字面上说,句子意思十分明确,可“来干什么”便得从特定语境里索解了。次日讨债人所谓“相约事”无疑就是以为主人答应明日先还他的债了(他始终是围绕着讨债还钱这个言语环境的),而主人的回答则另取语境(来晚了,无座位),省略义(暗示义)是“可先占把椅子”。要避免这种歧义,不使用省略暗示就行了。主人如说“请你明天早点来,好占把椅子”,何来歧义?当然,这样一来,也便取消了故事的愉悦性,取消了艺术了。主人的那份狡黠(他准许是有意利用模糊语境的),讨债人的那份由暗喜到失望的心态夫复何见?

        还有一点,就是修辞、用典、曲折表达等都可能引起歧义。如“后院起火’的比喻,“读书破万卷”的形容,“初出茅庐”的用典,因理解能力的限制都可能歧解。至于 曲折表达,不妨说个故事:宋国有一丁姓人家家里没有井,常需一人专去打水,待到他家挖了井,他告诉别人说:“穿井得一人”,结果这话很快传开了,直传到国君耳中。国君也深以为奇,便派人去查核。丁家回答说:“我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呀。”故事中的这场风波,无疑是丁家的一句“穿井得一人”引起的。如果说丁家不是有意制造语言迷糊、寻求怪异效果的话,那么丁家的话倒不妨看作是一种曲折表达(省去了一个人的劳力,不就是像多得了一人吗?),而这种曲折遇上旁人的惯常性、直线型理解,能不兴起风波么?当然 我们得承认,丁家的曲折法,是超常的,不足取的。这个故事启示人们:追求曲折表达,得有个度,有个适当的语境,得绝大多数人理解。否则人们将不知所云或把人引入语言歧义的死胡同。

歧义辨析

         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歧义,又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这一项要求。歧义的类型较复杂,这是一个难点。辨析并消除歧义,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难点磁场

 [试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黄果树瀑布以豪迈而粗犷、雄浑而瑰丽的特点著称于世,真算得上是瀑布中的伟丈夫!

    B.这种由康伯尔软件公司研制的KM—Ⅲ型软盘,最高存储量为1.44兆以上字符。

    C.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D.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试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责令工厂立即采取隔音措施,将噪音污染降至合格以下的标准。

     B.超微型电脑已经尽现了巨大的魅力,但研究人员认为,其微型特点还可以发展到更高水平。

     C.这种教育是一种掠夺教育,无异于不管这块土地以后如何,先让它长了这茬庄稼再说。

     D.张敏这段时间可烦了,班里的同学谁也不搭理他。

    ●案例探究

      [案例1(★★★★★)(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A项中“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这样,句中“他”既可能是嘉宾,也可能是别人。B项中“和”当连词讲时,原句可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自己一人去做某事;“和”当介词讲时,意思是他背着总经理,跟副总经理一起去干某事。D项中“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表示修饰“学校”或“领导”。     答案:C

    [案例2(★★★★★)(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我们要学习文件”是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

      A.请做好准备。 B.请把电视机关上。

      C.小说不要带来。 D.请你告诉小王。

        解析:首先要辨析原句“我们要学习文件”造成了怎样的歧义。“学习文件”既可理解为动宾结构,意即我们要进行某项工作;也可理解为名词短语,意即学习用的文件。消除歧义的基本做法就是增设语境。如果把ACD这三项接上去,原句仍存在两种解释;若把B项接上去,其意思只能是“请把电视机关上,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文件了”。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C,“小说不要带来”虽然暗含要把“学习的文件”带来之意,但并未排除“进行学习”这一项意思,仍有歧义。

         ●锦囊妙计

      一、歧义辨析

        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另外,在口语中由于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义。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1.设置具体语境。如:“你为什么打他?”可具体表述为:“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

       2.增加必要词语。如:①“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②“我去医院”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③“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如: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如:①“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歼灭难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B.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不要这么没信心;再说,离比赛还有段时间,结果还难说呢。

 C.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D.寒风像小刀似的切割着他那冻僵了的手,那个修鞋的却拥着大衣,在风中怡然自得

 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B.“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于是,陶行知就指定了生活教育社中的几个共产党员负责筹备建校,并担任学校工作,又请了一些进步人士当教师。

   B.看到交警同志在风雪中依然坚持指挥过往车辆,使我深受感动。

  C.经过多日的精心策划、排练,这台凝聚了全体演职人员心血的晚会终于要和观众朋友见面了。

D.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语意表达明确的一项(

 A.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B.他没有听取旁人的劝告,对那个不法的外商提出控告,要求赔偿。

  C.船员们目睹一场鱿鲸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结果这两个庞然大物一起同归于尽。

  D.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爱和生存空间一起变大了。

   5.(★★★★)下列各句中表意不明的一句是(

   A.学校通知,全体师生下午三点到礼堂开会。   B.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C.兴趣狭窄,就会影响性格的健全发展,容易滋长不良的品行。

    D.单位里的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当固定下来,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6.(★★★★)下列各句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A.翻译外国作品要用适当的语言,否则所翻译的作品就失去了原貌。

    B.人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

    C.其中只有极少数的译作真正译出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

    D.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在作品的开头或结尾加上一个总起或总结。

    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部分都有两个意思,但放在句中,却有一处歧义消失,选出这一句(     

    A.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B.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小刚和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D.张师傅看到徒弟非常高兴,把他们拉到车间里去了。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B.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C.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D.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法》颁布之后,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A B项中既说“最高存储量为1.44兆”,又说“存储量为1.44兆以上”,表意不明确。C项中“这”指代不明,既可指“欣赏好诗”,又可指“创作好诗”,使语句表意不清,造成病句。D项中“从来不请假”有歧义,既可指小王一贯不守纪律,不请假;又可指小王平时严于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总是按时到校,没请过假。]

      2.CA项中有歧义,“将噪音污染降至合格以下的标准”,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合格标准以下)?意思不明确。B项中搭配不当,属语病。D项中有歧义,可理解为张敏自己烦人,导致学生不搭理他;也可是学生都不搭理他,导致他自己烦恼。]

     歼灭难点训练

      1.BA项有歧义,“十来岁的孩子”指谁没有讲明白。C项中“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D项中“他”既可指修鞋人,又可指另一人。]

      2.AB项中“这”指代不明。C项“她”指代对象不清。D项句意不明,“对论文的观点”是否已修改,没讲清。]

      3.CA项中有歧义,“并担任学校工作”的主语可是“陶行知”,也可能是“几个共产党”。B项中句式杂糅,使全句缺少主语。有两种改法,去掉“看到”或者“使”(这两个词不能同时使用)。D项中有歧义,“其他公司领导”有两种解释。]

      4.AB项中有歧义,“旁人”是劝告他“控告”还是劝他“不要控告”,意思不明确;当然结果他是“控告”了,还是“未控告”也难以说清。C项中“同归于尽”即含有“一起”之意。D项中有歧义,“和”作为连词和作为介词是,语意不一样。]

      5.B[“章太炎的书”有歧义,既可以是“章太炎自己著的书”也可是“章太炎自己收藏的书”(赠送给图书馆,许多名人都曾这样做),也可能指“别人写的关于章太炎的书”。]

      6.BA项中“适当的语言”既可理解为语种,也可理解为“语言文字”。C项中“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既可理解为“风格”和“语言”都要保持与原作的一致,也可理解为“风格”与“语言”之间要保持一致。D项中“或”改为“和”,才可一一对应。]

      7.A[从“会得到人们的好评”来看,此句的中心应是针对“学生”而言,句意明确。其他三项仍存在歧义。B项中“修车的”可指自行车的主人,也可能指修车的师傅。C项中去学校的可能是两个学生的父亲,也可能是“小刚”与“小花的父亲”一块去。D项中高兴的可能是张师傅,可能是张师傅的徒弟。]

      8.DA项中“非常”与“至关”重复赘余,B项中有歧义,不明确被老师叫去的是一人还是二人。C项“志趣”与“发挥”搭配不当。]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知识点
写作《学写故事》知识点
《活板》知识点梳理
《反对党八股》复习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计划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紫藤萝瀑布》的想象手法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知识点梳理
《子衿》知识点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
《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伟大的悲剧》墓志铭(6篇)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归纳
《屈原》知识点总结
《诫子书》复习资料
《壶口瀑布》介绍
《登勃朗峰》预习知识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驿路梨花》知识点总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知识点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学资料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2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学案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教案)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ppt课件3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ppt课件2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1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