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如何扣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08 |
话题作文如何扣题
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 魏名宝 257500
话题作文开放性大,写作自由性强。它在写作上只是提供写作范围,从内容到形式完全松绑,解除一切束缚,不再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仅仅要求作文的内容只要与话题相关即可。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写作中就可以信马由缰、任意为文,而是受“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的要求限制的。也就是说,在写作话题作文时仍需要扣住“话题”,不能脱离话题,而另起炉灶。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紧扣话题呢?笔者认为做好如下四个方面即可。
一、标题嵌入法
所谓标题嵌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嵌入或体现话题的字眼。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这样例子。如《丢掉“诚信”背囊之后》《带着“诚信”上路》《开满诚信之花》,《发自心灵的选择》《布卢诺的心灵选择》,《放下感情的叶片》《让理性主持宣判》《感情与认知》《若为自由故,诚信不可抛》《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等等。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标题中嵌入话题,会使阅卷者一目了然,紧扣题目,跟随文章的题目来评判文章;会使阅卷者先入为主,抓住主旨,在阅读文章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你的牵引,将文章扣到话题上。这样,在阅卷者眼中,就不会出现偏离话题的现象。
二、开篇切入法
所谓开篇切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这里的“开卷之初”即开篇,这里的“奇句”,或是点明“话题”的词语,或鲜明的观点,明确的主旨,或是开头围绕“话题”的含蓄蕴藉、语意深刻、言简意赅的语句。如议论文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题),记叙文的开篇点题,散文的开篇“文眼”等等。
例如2001年的优秀作文《一地梨花》的开头“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寻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这一折子的回目便是:诚信。”
2002年的优秀作文《能思考的苇草》的开头“我很喜欢那样一个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也许思考就是那个让人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台阶。但也正是这思考的能力赋予了人类以思想,从而把人类置入了很多尴尬的境地,比如亲情与真理。”
《一地梨花》用“这一折子的回目便是:诚信。”点明话题,《能思考的苇草》用“把人类置入了很多尴尬的境地,比如亲情与真理”点明话题。作者用这些语句切入文章,就会抓住阅卷者的眼睛,让阅卷者如影随“文”,“不敢弃去”。
三、处处点题法
所谓处处点题法,就是在文章中多处使用一个词语或几句类似的语句反复点明话题。特别是记叙类、散文类、小说等体裁的作文,更需要处处点题。用来点题的或一个词语,或几句语句;或一句议论,或一句抒情;或做点评,或做红线贯穿。处处点题会增强文章的凝聚力,但是要注意不应过多,多则乱,应恰到好处,当“点”处则点。
例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散文《千年的呼唤》,全文以“诚信”贯穿全篇。开篇一组排比整句,使用了对比手法,推出了全文中心“诚信”,然后作者纵观古今,将历史上的诚信之士、诚信之事信笔推出,他们均因诚信名垂青史。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诚信也曾苍白无力,扭曲变态,留下了多少让人叹息的故事。带着封建枷锁桎梏的诚信是必须背弃的,作者讴歌着一种独立的、坚实的有着时代内涵的诚信。
例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你问我要选择什么》,全文以“你问我要选择什么?”贯穿始终。写出了自己选择成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一颗彗星”“运往非洲的一粒粮食”“阿富汗的问候”,最终是选择“真善美”。表达了自己在心灵上选择“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四、结尾回归法
所谓结尾回归法,就是指在文章结尾处对“话题”进行归纳概括或深化。像议论文结尾处的归纳总结观点或深化观点,或解决问题,或提出希望等;记叙文结尾处的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抒情;散文结尾处含义含蓄深刻,言尽意犹未穷的语句等。例如:
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感情和认知》的结尾“感情让认知陷入迷惘的泥潭,让认知像拴了线的鸟雀而无法像鲲鹏般翱翔在蓝天。真正的认知便是要拨开人间的烟雾,脱去感情的外衣,让真的世界犹如初生婴儿般纯洁地再现于眼前。”
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用双眼看世界》的结尾“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打破‘感情亲疏’的标准线,未来的星光大道,定将畅通无阻。”
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公则生明》的结尾“‘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
这些结尾都起到了回归话题的作用。
这一点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法,如果在考场上突然发现自己的文章出现了偏离话题的现象,可用此法进行“画蛇添足”的方法,在结尾处进行归纳概括文意,就会“妙手回春”,挽救败局。
标题嵌入法、开篇切入法、处处点题法、结尾回归法,即可各自用于文章中,也可以合而为一,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运用好这四个方面,就可以使自己的文章紧扣“话题”,纠正偏差。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