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端午日》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20


《端午日》教学实录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缪爱国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招热情;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中秋节、重阳节。 
    师:谁来补充一下? 
    生1:还有春节、端午端午节、儿童节。(众生笑。) 
    生2:儿童节不是传统节日。 
    师:对。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元宵节、清明节。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懂得还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师:好,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写湖南人民如何过端午节的短文《端午日》。(板书课题)作者是谁? 
    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师:对于沈从文,我补充两点。1、沈从文小学毕业,(生笑)大学教授,(生哗然)完全是靠——(生)自学成才。2、如果你进了新华书店,看见沈先生的书,你最好把它买下来;如果你买下了沈先生的书,最好把它打开来看看。(语速稍慢,吸引力要强)(生笑)只要做到这两步就够了,因为你一旦打开沈先生的书,你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师神情专注,生露出向往的神情)但愿我们大家多亲近文学,和书交朋友,好不好? 
    生(齐):好! 
二、朗读课文,寻找突破点,牵动全篇
   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工具书;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这种习惯不好。你没读完,你就继续读吧! 
    (部分学生继续读书) 
    师: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那你们找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师:没找到的人快速跳读课文。(有学生在轻声地交流,举手人数渐多)是哪句?齐读一下。 
    生: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师:好!也就是课文的第三小节。一共写了几项活动? 
    生(齐):两项。 
    师:第一项——(生齐)船和船的竞赛。 
    师: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1:船船竞赛。 
    生2:赛船比赛。 
    生3:龙舟竞赛。 
    师:非常好。三个字呢? 
    生(齐):赛龙舟。 
    师:(一气呵成)两个字呢? 
    生(齐)赛船。 
    师:非常好。这就是概括能力。我们就采用三个字吧。(板书:赛龙舟)第二项活动是什么? 
    生(齐):人鸭竞赛。 
    生1: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人鸭竞赛”就像人和鸭在赛跑,最好改为“追鸭比赛”就不会引起歧义了。 
    师(击掌赞叹):好极了。(众生颔首)三个字—— 
    生(齐)捉鸭子。 
    师:两个字—— 
    生(齐):捉鸭。 
    师:好。(板书:捉鸭子)(稍停,指“赛龙舟”)这是第几小节写的? 
    生(齐):第一小节。 
    师:(指“捉鸭子”)这个呢? 
    生(齐):第二小节。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课文的第三小节,通过第三小节,一下子就拎动了全文。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语文课文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一点突破法”。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及的是我当年的恩师姚烺强先生,他是“一点突破法”的创始人。
 
三、深入学习,模拟采访
    师(顿一下):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思路,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湘西去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赛龙舟捉鸭子的。(顿一下)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湘西习俗,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学习形式,大家帮助想想,采用何种形式呢? 
    生(七嘴八舌地):课本剧……自读积累……记者采访…… 
    生:我认为课本剧不行。因为本课没有剧情,不好表演。最好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学习方式最好由学生自定】 
    师:那谁来扮演记者? 
    生(十分积极):我! 
    师:那我们就让女生扮演记者吗!记者来到湖南采访端午习俗,一找就找到一位—— 
    生(七嘴八舌)划船的青年……年长者…… 
    生:我认为最好是遇到一位老大爷。因为老大爷经验丰富。 
    师:行吗?(生点头表示同意)理所当然,老大爷就由我们的男生扮演了。那么,记者采访的问题来自哪儿呢? 
    生(齐):书上。 
    师:对!记者必须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出问题。而我们的老大爷,也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揣摩记者会从哪些方面提问。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女生可以边读边用一张纸整理一下问题。 
   (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吗?下面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自由组合,交流交流。可以下位。 
    (生自由组合) 
    师:好了吧?那么就有请老大爷。(学生比较紧张,无人自告奋勇)大家推荐推荐。(众生推荐陆宇晨,陆上)老大爷您也别紧张,你回答不出来,身后有这么多兄弟可以帮助你,我呢,算不算?(众男生:算!)谁来做记者?(众女生举手)那这样吧,为了让较多的人有锻炼的机会,我们规定每个记者只允许提一到两个问题,好吗?(生齐:好!)谁先来?  
   (一女生上,接过麦克风) 
    记者1:老大爷,您好!我是来湖南采访的记者,请问一下你们这儿每年端午节都举行哪些活动呢? 
    陆:(佯装咳嗽)我们这儿吗,每年端午节都会赛龙舟、捉鸭子的,很是热闹。 
    记者1:哟,那看的人多吗? 
    陆:多,多,多!河两岸全是人啊。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生1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2:老大爷,请问你们这儿的龙舟是什么样子的? 
    (师示意“老大爷”调动下面的学生参与) 
    陆:这个问题吗,请我的朱老兄来帮我回答。 
    朱鸣骐:(站起,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我们这儿的龙舟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 
    记者2:谢谢老大爷。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3:老大爷,你们这儿龙舟上都有哪些人,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陆:请刘兄帮助回答吧。 
    刘宇君:一条船上吗,有12-18桨手,还有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专门划桨,带头的坐在船头,手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方向。擂鼓打锣的坐在船中,他们用鼓声调理节奏。 
    记者3:谢谢。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4:请问老大爷,龙舟竞赛获胜的都能领到奖赏? 
    一男生:(主动站起)我来回答。凡获胜者都能领到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记者4:那捉鸭子是怎么回事呢? 
    陆:请缪老兄(指教者)回答一下。(众生笑) 
    师:这个问题还是请其他更为博学的人回答吧。顾元祥老兄,你来回答 。 
    顾:(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龙舟赛过之后,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人们争相捕捉,凡捉到的尽归其所有。 
    记者4:谢谢老大爷。 
    (下,又一女生上) 
    记者5:老大爷,我想问一下,你们这儿为什么要赛龙舟和捉鸭子呢? 
    陆:这个吗…为了纪念屈原。你再问问缪老兄吧。 
    师:他刚才的回答是对的,只不过说得不具体。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下相关知识。行吗? 
    生(齐):好! 
    记者5:谢谢。我的采访结束了。 
   (下,陆下) 
    师:对刚才的采访过程,谁来评点一下。 
    生:我觉得的几位老大爷和记者表演得都挺像回事的(众生笑)。而且,采访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重视了课文。 

四、读写结合 
    师:说得好。刚才的几位记者都问到了关于赛龙舟的情况,我想问一下,赛龙舟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描述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齐):不好!没感情。 
    师:再来一遍!感情充沛一点,读出气势。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这是一个场面描写。(板书:场面)鼓声、锣声、呐喊声,这是场面描写中的—— 
    生齐:实写。 
    师:“便使人想起……”这是—— 
    生齐:虚写。 
    (板书:实写、虚写) 
    师:正是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练习。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来试着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 
    (生奋笔疾书,5分钟后) 
    师:时间差不多了,许多同学己经写了二百多字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2:(略,教师相机点拨,着重强调虚实相生方法。) 

五、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且练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一网查一下湖南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作为一个探究性练习。下课!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基本的课程理念,其中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以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的语文教育理念。《端午日》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特点有三: 
    1、这是一个着眼于学生的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个设计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了“记者采访”这一教学策略,将思考、质疑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 
    3、将学生不但看作教育的对象,更是视为教育的资源,而且是基础性资源。学生既有的关于民风民俗的经验知识、对民风民俗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都是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当然,这堂课的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既然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资源,其积淀的多与少,思维的深与浅,探究意识的强与弱,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本堂课中学生提的问题偏于肤浅,拘泥于课本,就是这个缘故。改进的措施是,课前指导学生对端午民俗作一些调查研究,打开其视界,发散其思维。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张教师彻底的无为,而是要求教师要将影响化于无形。本课教学中若能在参与学生的交流方面将教者作为一个老大爷的角色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会更佳。

 

专家点评:

缪爱国老师的《端午日》教学,用他的行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改范例,从中我们看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积极探索精神。

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关注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教者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人文气质,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课堂上,教师不是以固定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真谛。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想象和活动中体会、再现湘西风俗风情。一上课对作者沈从文的简单介绍,就让学生露出钦佩向往的神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

其次,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这堂课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阅读理念,重在学生的感受、体验,整体感知、理解,较好地整合了问题和活动,创设了情境。课堂以非常清晰的板块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教者设计了三个板块:一、初读课文,根据第3节了解课文写的两件事;二、用同学们喜欢的“采访”形式来再现“赛龙舟”的情景;三、将赛船高潮部分(“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虚实结合的写法迁移到“捉鸭子”场面的想象写作训练。第一板块一下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二板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表现,获得发展;第三板块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而是在学习课文重点部分的基础对文章的再研读、再发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理念。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发现者、创造者。

再次,致力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较好地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气氛,赛龙船民俗风情的再现,是课本剧表演、对话、采访还是其他形式,教者采取的是与学生商量的口气来确定的。课堂上,教师留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尤其是让“记者”与“记者”、“老大爷”与“老大爷”商量的环节,学生可以越位,自由合作,在探讨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赛船高潮部分的朗读,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越读越好。同时,教者还把自己作为老大爷的一员,在课堂上始终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教者适时的点拨,合理的组织,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这样,教者毫不吝啬地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较好地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个性。对沈从文的介绍,学生概括课文两件事时的语言训练,对学生亲近书爱读书的点拨,“一点突破法”的介绍运用,加上适时的鼓励,恰当的手段,习惯的培养,都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

当然,作为一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中还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是在学生完成“记者采访”活动结束时,教者应适时将学生对文本的再现紧扣课文内容予以点拨,而不是单就学生采访表演进行评价。从实录看,学生的采访活动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课文的复述层面,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挖掘,学生将更有收获。

    二是媒体的使用问题。学生对“捉鸭子”场面的想象描写,如果能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读,让学生分析,再让学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样。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庄焕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端午日》导学单
《端午日》教学设计13
《端午日》教学设计12
《端午日》ppt课件(19页)
《端午日》ppt课件(40页)
《端午日》教案11
《端午日》ppt课件(22页)
《端午日》ppt课件(17页)2
《端午日》ppt课件(11页)
《端午日》课后反思2
《端午日》ppt课件(30页)
《端午日》教案10
《端午日》导学案4
《端午日》ppt课件(26页)
《端午日》ppt课件(13页)
《端午日》ppt获奖课件(40页)
《端午日--赛龙舟》素材视频
《端午日》教案9
《端午日》学案3
《端午日》导学案
《端午日》学案
《端午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端午日》教学设计8
《端午日》ppt课件(28页)
《端午祭》教案1
传统节日:端午祭ppt课件
《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反思:整合资源,快乐学习一节课的回想
《端午日》ppt课件(35页)
《端午日》ppt课件26
《端午日》ppt课件(18页)
《端午日》ppt课件(29页)
《端午日》教案7
《端午日》表格式教案
《端午日》ppt课件(17页)
《端午日》ppt课件(23页)
《端午日》ppt课件(24页)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rm(视频素材)
《端午日》ppt课件20
《端午日》ppt课件19
鼓声加大版mp3音频素材
《端午日》ppt课件18
《端午日》ppt课件17
《端午日》ppt课件16
《端午日》教学反思(2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6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