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言文阅读 >>
《新唐书·张巡传》《(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1-3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乙)
    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③在围中。(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日:“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读yòu,由,从  ②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    ③常,同“尝”,曾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B.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D.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
  B.癸丑,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日,《赤壁赋》中的“壬戌”为纪年。
  C.大历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巡刚担任真源县令,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坚守睢阳城时,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后因饥饿、无外援及士兵    生病无法作战,睢阳城最终被攻陷。
  C.张巡才华横溢,过目不忘。他写文章不用列草稿,挥笔而就,只要询问过姓名的人,就 没有忘记的时候。
  D.张巡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睢阳城陷之时,敌人以刃相胁,他威武不屈,就义之时,神色安稳如常。
13.甲乙两文都记述了张巡读书、被缚就戮的事迹,但在写法上又有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  分析。(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10.(3分)B(译文: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
II.(3分)D(“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错误,应该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2.(3分)B(“士病不能战”,“病”是精疲力竭之意,并不是士兵生病无法作战)
    13.(3分)(l)记述张巡读书,甲文只用了一句话“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概括说明;乙文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转述于嵩的话,借小事突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特点。(2)记述张巡被缚就戮,甲文直言其事,缺乏生动的描写;乙文运用了细节描写,如“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生动地塑造了张巡视死如归的形象。每点2分,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写法特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甲)张巡,是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气节高尚,不太注重小节,他结交的一定是有身份的官员和年高德重的人,不和平常的人结交,当时的人不可能知道。开元末年,中进士第。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出京任清河县令,治理的成绩最好,很有义节,有因为困顿归附他的人,倾尽资财救济保护毫不吝啬。再调为真源县令。当地有很多强横狡猾的人(豪强),大吏华南金建立了自己的威势恣意妄为,张巡一到任,就依法杀了他,赦免了他的党徒,(其党徒)没有不改恶从善的。
    安禄山反叛,张巡就起兵讨伐叛贼,跟随他的有一千多人。张巡纵横驰骋与敌人决战。自已受了伤也不顾惜,军士们尊奉他主持军务。累积60天,大小数百战。在这个时候,君王的命令不能通达,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况报告张巡,(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如投降。这六个人都做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答应,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将士们)人人都哭泣。张巡把六个将领带上来,用大义来责备(他们),杀了他们。
    到了睢阳,……皇帝有诏收任命张巡为御史中丞。(睢阳)被围困久了,粮食吃尽了,张巡的士兵大多饿死,活着的人都受了伤,气力都用尽了。叛贼知道(城内)没有外援了,围攻更加紧急。大家商量向东撤退,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弃了睢阳,叛贼就会乘胜击鼓向江南进攻,江淮一带一定会失守。况且率领饥饿的部队行进,一定不会成功(达到目的地)。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竭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张巡的部下看见他(被俘的情形),都站直来而且哭了,张巡说:“(大家都)安心吧,不要害怕,死是命啊。”张巡不屈服(被杀),时年四十九岁。
    (乙)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张籍于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张籍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另说此处为”转身“),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张中丞传后叙》拓展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mp3音频朗读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3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2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2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和译文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2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1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和译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1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