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怜悯是人的天性》学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2-27


 【素养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 

3.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  

倘有了同病相怜的侣伴,天大的痛苦也会解去一半。 

------(英)莎士比亚《李尔王》 

共同的悲鸣是把两颗心结合得更紧的强力黏合剂。 

—----塞《圣女贞德》 

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不易,以至甚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英)弗培根《论嫉妒》  

请可怜贫苦孤儿眼中的泪/请怜悯被欺压的老人痛苦的心/请可怜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请怜悯栖身井底的被泅人。  

-----(伊朗)扎赫拉恒拉里《谢赫萨纳安》 

感受着怜悯的力量,也意识到你我皆有怜悯之心,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仆役、乐谱抄写员等。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逃亡瑞士。1778年在巴黎逝世。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他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影响着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植物学通信》等。 

2.题目解说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题目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3.文学常识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着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此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部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 

4、写作背景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1753年11月,第戎科学院在《法兰西信使报》上刊登了一则有奖征文启事。卢梭看到这则征文启事提出的题目,又惊又喜。他当时的心情,在他的《忏悔录》中记述甚详。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 

5、资料链接 

《蜜蜂的寓言》 

《蜜蜂的寓言》是英国哲学家曼德维尔的著作,曾被英国全面封禁。之所以能够引起轩然大波,并引起欧洲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批判,就是因为这本书提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作者曼德维尔坚持认为,在美德和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张力。《蜜蜂的寓言》打破了人类“善良意志论”和“理性设计论”的迷梦,为人类大规模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路径。 

嗜血成性的苏拉 

苏拉是古罗马著名统帅,奴隶主贵族政治家。苏拉戎马倥偬一生,为罗马立下丰功伟绩,但犯下的罪孽深重。苏拉自始至终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冷血动物。他会因为一句玩笑杀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冷血、残酷、精于算计的行事作风使他比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让人憎恨。人们称他“一半是狮子,一半是狐狸”。他有一种对人彻底鄙视、冷酷无情与刚毅果敢、自信乐观、机敏狡狯多种因素混合而成的复杂品格。他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故又有“政治上的唐璜”的谑誉。 

三.初读课文 

1.诵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2.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3. 作者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探究 

探究1、如何理解卢梭所说的“怜悯”?结合本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分析一下。 

探究2、卢梭讴歌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所具有的“怜悯心”,但是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他生活的年代找到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那么,他是何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呢? 

探究3、卢梭与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之心进行了深刻阐发,甚至他们用以阐述这种情感的故事都有着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二者都持“性善论”的观点。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你对二人观点的理解。 

                                                          

4、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简要结合文本分析。 

五、主题归纳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六、素材积累 

张岱年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著成《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合称“天人五论”,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形式逻辑定律、唯物论和人生观等,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哲学结构。他常引古语“国有与立”,说明中华民族之所以经五千余年历史而延续不绝,必定有其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他认为这个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指中华民族不断进取、不甘落后、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拼搏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指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爱好和平、容纳众物的博大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称为“中华精神”。 

请写出素材适合的角度:                                                       

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中心,运用事例进行论证。不少于100字。 

                                                        

七、写作训练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答     案            

三.初读课文 

1.答案 

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接着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 

2.答案 

第一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① 第二、三、四段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因此,对霍布斯的观点批驳越彻底,作者自己的观点就越稳固。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② 第五段指出“怜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 “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3. 答案 

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 

四、品读探究 

探究1、答案 

①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他提出自爱心和怜悯心的善良与合理,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启蒙作用,也提供了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 

②他特别强调“良心”在与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卢梭虔诚地认为,良心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良心的核心内容是“自爱”与“爱他人”。这种善良情感具体体现在人们对于同胞的爱,普遍地希望别人幸福,乐于与他人享自己的快乐,对于受苦难的人产生怜悯和恻隐之心,对于压迫的人给予保护,对于不公正的暴力行为表示愤怒等。 

探究2、答案 

卢梭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绘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怜悯心”,并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举出实例,从而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在第1段提出一个供读者思考的问题:“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又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个问题将“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纯净心理与“文明人”具有理性和依附属性的心理进行对比,让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内心所具有的单纯心理对人获得幸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在举例论证环节,作者当然不能举出没有失去本性、感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例子,但作者举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例子,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为例,类比说明“怜悯心”是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和“美德”。尽管作者以动物为例的论证已经很具有说服力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以人为例来进行论证,他以《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让读者想象和体验其“怜悯心”,接下来更以嗜血成性的苏拉和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为例,进一步阐明“怜悯心”是即使是极其残暴的人也难以彻底泯灭的、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的属性。 

因此,尽管作者不能找到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作为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他仍然巧妙地通过提出问题、巧设类比、精心选择人物等方式,对“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做了充分的正面论述。 

探究3、答案 

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与水必往低处流没有什么区别。他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人性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重仁,羞恶之心重义,辞让之心重礼,是非之心重智。 

②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其他美德的基础。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愚昧无知,自由自在,但又纯洁、善良、快乐,没有欺压,一切听其自然、顺其天性。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怜悯心“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③二人“性善论”的思想渊源不同。 

孟子的“性善论”,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分别指“恻隐和“人之正路”。 

卢梭的“性善论”,是卢梭的天性哲学中与教育蜜切联系的部分。由于他出身贫寒,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广泛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下层贫苦民对政府官员的诅咒,看到了教会的腐败堕落、政治的黑暗,以及劳动者生活的痛苦和精神创伤,所以他的思想充满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他将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和教育的责任。 

4、答案 

①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 

②举例论证(详见探究2)。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③演绎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 

五、主题归纳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六、素材积累 

适合的角度: “自强”“爱国”“道德精神”“社会责任”等 

【运用示例】  

自五四运动开始,青年学生开始看到自身存在的弱点,明白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需要改造自己。他们冲破以往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接触社会,走进人民中间,提出要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奉献给“大我”,开辟了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张岱年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已任,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基本精神,被誉为“国学大师”。而今,一个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秉承五四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指引,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挥酒汗水、奋力拼搏。 

七、写作训练 

【示例】我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手去帮助弱者,这是最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证。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全是因为劳动,因为科学技术,因为都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为人类能够互爱。而互爱的前提,便是人之善。当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善”与“性恶”的争论,萄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霍布斯也认为人天生是恶的。不管这种争论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还要持续多久,我始终坚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类理应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6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5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4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资料汇编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ppt课件1
《怜悯是人的天性》学案2
《怜悯是人的天性》ppt课件(20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ppt课件(17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ppt课件(30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课文原文阅读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预习导学案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3
《怜悯是人的天性》ppt课件1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2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