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虽( )有嘉( )肴( ),弗( )食( ),不知其( )旨( )也 ;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 ( )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故( )曰:教学相( )长( )也。《兑命》曰:“学( )学( )半。”其 此( )之谓( )乎?〈其……乎 ( )〉
一.解释文中加点字。
二.翻译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⑤故曰:教学相长也。。
⑥《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三、课文内容
1.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2.文章开头作 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列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伯牙善( )鼓( )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 )之。伯牙游( )于泰山之阴( ),卒( )逢( )暴雨,止( )于岩下,心悲,乃援( )琴而鼓之。初为( )霖雨( )之操( ),更( )造( )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 )穷( )其趣( )。伯牙乃( )舍( )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 )之听( )夫( )!志( )想象犹( )吾心也。吾于何( )逃( )声哉?”
一.解释文中加点字。
二.翻译句子。
(1)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5)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
(6)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7)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8)志想象犹吾心也。
(9)吾于何逃声哉?
3、回答问题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常用来比喻
(2)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从文中那些话可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3)本文蕴含了怎样的 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