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备考指南
一、从《考试说明》看变化
(一)《陕西省201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以下简称《2017中考说明》)的变化
《2017年中考说明》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于2017年2月出版发行,相比2016年,主要变化如下:
1.明确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列入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
2.进一步明确了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
3.明确了语段阅读修改可能涉及的考试内容——标点,词法、语法,辨析修改病句,常用修辞,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4.明确将立意、结构、层次、文体、格式、标点、书写和卷面列为“写作能力基本要求的标准”。
5.题型示例(此处题号为《2017中考说明》中题型示例的题号)
变化一:10题,由2016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语法知识变为带语段的选择形式,且综合考查语法与句子排序。
变化二:综合性学习(三)【活动三:书新篇】田字格书写首次出现根据拼音书写这一形式。
变化三:16题,新增语段衔接排序题。
(二)2017年陕西省中考研讨会传递信息
2017年3月11日,陕西省201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研讨会在西安召开,省教科所中教室语文教研员薛翰铭老师就《2017中考说明》的新变化进行了简要而鲜明的阐述,从中不难窥见2017年我省中考语文试题命题取向。
1.关于考试范围
语文学业考试力求全面考查《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第四学段所提出的“目标与内容”的落实情况,并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突出重点,强调运用,客观有效地考查初中毕业年级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2.关于考试要求
语文学业考试力求全面考查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落实情况,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语文学业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欣赏评价以及探究能力。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之中。
3.关于考试内容
(1)文言文阅读借助课外语言材料着重考查学生对课内重点语言现象的掌握情况和迁移能力以及对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古代诗歌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2)语段阅读修改
①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② 了解并能运用基本的词法、语法知识解决语言运用中的问题。
③ 能够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见附录二)。
④ 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见附录三)。
⑤ 了解并能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知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写作
今年在作文评分标准上下了些功夫,拟了9条,作为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措辞上、要求上稍微降一点格。
① 审题准确:准确就行,没有要求明确精准;
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即可,没有要求紧扣;
② 立意正确:正确即可,没有偏离大的方向。
感情真实:真实即可,没有要求感情真挚,真挚太高。
③ 中心明确:明确即可,并没有要求鲜明。
内容具体:不空泛,没有用充实。
④ 结构完整:完整即可,没有用紧凑。
层次分明:有层次就行了,没有用清晰。
⑤ 思路清晰,详略得当。
⑥ 文体显明,特点突出。
⑦ 语言通顺,讲求文采。
⑧ 格式正确,标点规范。
⑨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二、对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建议
中考研讨会上,薛老师还就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结合《2017年考试说明》在落实《课程标准(2011办)》上做了说明,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对两个考点命题方向的思考
1.对诗歌赏析题选材范围的思考
之前选择短小、浅显的诗文,考查的原则也都说过,小学的也考过(2015年《小儿垂钓》),2016年考查课内《春望》,投石问路,试探老师的反应,整体上积极的反馈多,消极的反馈少。能不能把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范围固定下来:2011版语文课标,1—6年级75篇全是诗歌,7—9年级61篇中40篇为诗歌。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就在于说我们老师有一个抓手,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接力棒落在第四学段的冲刺的老师,前三棒做得怎么样,那我们不管。
(2)明确依据,有抓手,在教学实际当中逼迫老师去落实,你愿意把小学的再弄一遍,那是你的事。我没让你弄,你非要弄,那也没有办法。
(3)处理好名篇名句默写与诗歌赏析题的关系:有侧重的兼容。
(4)关照考生特点及教学实际,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能不能落实到这东西就行了。
(5)角度的选择、题型的创新,这东西是难还是易不好说,我这样弄的话,你未必沾光,命题商、出版商、学校都在猜押,中考命题者势必要在角度上和题型上做些文章。
2.对作文命题导向的思考
这个思考涉及5个方面,这几年的作文反响还不错,正面的比较多,即便如此,我们回过头来反思的时候,其实在关注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还有很多的东西做得不到位。
(1)生活到底是个什么?为什么?因为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生活的境遇差别比较大,很多的特殊的情况下,孩子的情况也不同……了解他们的生活,还要做大量工作。
(2)用正确、积极、健康的“三观”去暗示他、去引领他,去触动他,去潜移默化他,要符合他的实际。
(3)探索改变作文教学出现的哲理泛化、感性经验、诗化表达的倾向。让孩子去说人话,写身边的事,不要说鬼话,不要说死的人的话,一写文章就苏轼啥啥、白居易咋咋、李清照咋咋,讲个歪理……试图这样去做,让他说人话,想人事,写身边的事,自己的事情,难度是有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这样去做。(鼓励说真话,写真事,让说神仙话的人不会写了)
(4)重视对学生的生活积淀、感悟能力和合理想象能力的考查,适当加一些对理性思维的诱导。
(5)在作文命题、评分标准、作文评卷等多个维度加以修正优化。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
核心素养已经公布了,很多资料上都能查到,四个层面、三个能力。
1.四个层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不能建构起我们汉语的语言结构,比方说话,是不是按照汉语的习惯、规则、思维来说话,有些老师不知道这一点,学生在文章当中把各种各样的图形、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用上来,你还夸他,说明你是糊涂人。
(2)思维发展与品质。语言的发展和思维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它其实是个蛋和鸡的问题,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语法的问题要解决的,语言的建构里面,除了语感以外,还有语理的问题,不能老是感觉差不多,人语言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不停的复杂化,为什么教授语言,就是让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同步,学会符合我们汉语的语言东西。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4)文化理解与传承。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2.三种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语文老师教学,就教这些东西,这些是本分,积累和整合那些零碎的语言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积累整合,有语理,有语感,而且有语境,在中国的语境里面交流。
好好研究研究学科素养,教学就教这四个方面,考试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他的民族自觉,文化自信这就来了。
三、从2016年中考情况看备考
(一)积累与运用
1.字词方面
第1、2、3题考查字词,这些字词均来源于课内,《中考说明》附录一中已列出。第1、2题考查字音和字形,考查了易错的声母、韵母,学生因为词语积累不够出现选错现象。第3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涉及到近义词的辨析,学生往往忽略具体语境,阅读量较少,不会区分、运用近义词而导致选错。针对字词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平时教学中就要关注字词的积累,引导学生去辨析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细微差别,增强语感。从九年级复习备考角度,建议将《中考说明》附录一中的字词分散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多音字、形近字和方言不同的字音要多强调、常考查,确保学生字音、字形过关。
2.经典诗文默写
经典诗文默写命题针对不同教材版本采用十选六的形式,给考生选择作答机会。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张冠李戴;写错别字;漏字添字;习惯语干扰;答案书写顺序有误;经典文本的背诵不过关。建议:对于课标要求背诵的推荐篇目强调全面背诵积累,以直接默写的形式把好背诵、默写关,既要注重默写,也要注重易写错或易忽略的字词。
3.语段修改
议论性语段包括病句修改、关联词语和句子主干提取三个考查点。病句修改,学生错误源于未能理解“束缚、遏制”的准确含义,且该题难度较大,病因不易判断。关联词语,对选择关系的复句进行考查,学生易误判为假设关系,反映出学生语境意识弱。提取句子主干,学生大多未能去掉定语“最高”,反映出学生语法知识的学习存在问题。建议:在教学时遇到语法知识,一定要随文学习,即从具体语言实例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重点加强句子成分残缺或多余、句子成分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三类病句修改练习。
4.名著阅读
考查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还考查了对新入选名著《红岩》人物性格把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降低了难度。学生失分原因:学生不注重经典名著的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错字漏字别字,乱加间隔号,更有甚者,张冠李戴,写成其他人名。建议:三年阅读要依计划实施,从七年级寒暑假开始,要求学生阅读《中考说明》规定的十二部名著,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强调学生选择相对权威的译文读物。
(二)综合性学习
1.学生失分情况
(1)部分学生汉字书写不准确、不规范、不工整,有回填涂抹现象,没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不会选择合适的修辞进行口语交际,在语言的运用尤其是表达得体上有待提高。
(3)看不懂图表或不会归纳概括信息的方法,出现概括不全面,表达含混啰嗦的语言现象。
(4)不会审题,不明白改写和仿写的区别。
2.教学备考建议
(1)从失分情况来看,应加强学生练笔仿写和提炼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建议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课堂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准确简洁的表达。
(2)综合性学习训练的选材建议做到4个关注:①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② 关注科学教育思想教育;③ 关注地方风土人情;④ 关注学生实际生活。
(3)重点题型方法建议:
题型一 仿写、改写、补写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性、内容的相仿性、修辞的一致性、色彩的统一性、衔接的紧密性、音节的协调性。
题型二 非连续性文本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第二步:析图表,看变化;第三步:比大小,寻规律;第四步:归类别,作概括。
题型三 口语交际答题要点:首尾要圆满,即要言之有礼;内容要说清,即要言之有物;层次要分明,即要言之有序;语言要简约,即要言之有美。
(三)阅读部分
1.说明文阅读
(1)失分原因:没有审题意识,没有题目意图随意答题;审题不清,不明白说明文的学习目的和学校方法;回答不完整,存在碎片化答题现象;答题脱离文本,依照套路答题,对文本阅读不够深入;无法从整体上理解文本,因而在概括和分析上出现问题;不能准确筛选、提炼出有用信息,答案无取舍,不简明。
(2)备考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读、活读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梳理、概括、筛选提炼、辨析和表达能力等。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说明文答题习惯与能力讲究技巧,在答卷时应做到准确、简明、规范、整洁。
2.现代文阅读
(1)失分原因:答题思维混乱,不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研究设问角度变化,造成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够全面,分析能力存在问题;对词语的品析能力不够,尤其是对经常出现的具有表现力的副词,无法体味“平字见奇”的表达效果;对课本后面出现的“照应”等常见知识不理解,语文知识的学习落实不够,语文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2)备考建议:建议以《课标》和《中考说明》中的阅读要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重视赏析语言,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与概括。并强调3条复习原则:①课内课外相结合;②讲与练相结合;③错与对相结合。
3.文言文阅读
(1)失分原因:课内文言文掌握不扎实;实词、虚词缺乏积累,部分学生不会结合语境理解文段,通假字翻译不规范;不能准确把握个别文言字词意思,导致不能理解句意,翻译出现错误。
(2)备考建议:
①熟记课下注释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同义词、一词多义、特殊文言句式和文言现象,把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②翻译要结合文本,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以短小精悍的古文进行拓展训练,力求达到巩固、内化、迁移的目的。
③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思考,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根据上下文去推断、猜测字词的意思。
4.古诗词阅读
(1)失分原因:审题不准,不能准确理解题干要求;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没有充分培养,出现理解偏差、品析不到位。
(2)备考建议:① 正确理解古代诗歌中的字词含义,明确古诗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诗歌意象;② 结合背景资料,准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③ 突出审题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精准作答及规范书写。
(四)写作
1.失分原因:(1)学生缺乏审题意识,忽视了题目中的关键词;(2)少部分学生作文详略不当,围绕话题生拉硬扯,让人不知所云;(3)语言缺少文采,阅读积累不够;(4)重形式,不重内容。
2.备考建议:
(1)七大法则。
针对存在的选材少、结构多模仿、语言单调、书写不规范等突出问题,总结出写作7大黄金法则:
① 写得小一点、新一点:以小见大、旧材翻新、结构翻新。
② 写得细一点:抓住某个细节,锁定某个镜头,借助某个物体,运用某种手法。
③ 写得深一点: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④ 情感上多关照自我体验。
⑤ 选材上多关注身边凡人小事。
⑥ 审美上多考究民族传统文化。
⑦ 语言上力求简洁、质朴。
(2)活用教材。
①借构思:如双线并行式(《心声》),板块连接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画面组合式(《济南的冬天》)、以小见大式(《走一步,再走一步》)。
②借语言:大语言风格,如朴素平实(《背影》);口语化(《台阶》)等;小语言仿写,如精彩人物描写句(《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言浅易丰句(《背影》);写景穿插句、对称句(《散步》)等。
③借写法:象征(《在山的那一边》),托物言志(《陋室铭》),托物寓意(《马说》),借物抒怀(《紫藤萝瀑布》)等。
(3)真情实感。
当前初中作文存在的4大问题:①失去方向——茫然;②失掉兴趣——被动;③失去真实——虚假;④失掉自己——应付。因此,学生在写作备考时注重真体验、真感悟。
(4)聚焦写“我”。
①丰富的我
从“我”出发,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有真实的“我”,也有精神的“我”;他人的世界,要有“我”的多种存在,才丰富、才宽阔,才有姿态。
②个性的我
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破除套路作文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