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6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5-04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清晰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二、 作者简介: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在抗战时期内迁江西赣县组建的赣县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酷爱物理。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研究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任物理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首任费密物理学教授。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成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林契)院士。1994年6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7年5月30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从此,李政道的名字镶上了太空星辰,伴随着(3443)号星遨游和闪耀在宇宙星河。 
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离散力学等许多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的贡献。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此后,李政道继续和杨振宁、M•瑙恩伯合作,在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高能中微子的作用以及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60年代末以来,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建立了非拓扑孤立子场,发现了被称为”孤立子星”的一大类新的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解。他还先后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布德埃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等多种荣誉。 
李政道教授热爱祖国,非常关心祖国科技的发展。1972年以来,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协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O)和同步辐射的设备,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结合。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并受聘任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85年7月18日,李政道为秀州中学题词“故校旧事忆当年,近代新人看将来”,表达了他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2、科学与艺术的比较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3、解说标题 
    “科学与艺术”是一组并列关系的词语,标题交待了二者的关系。这是李政道2001在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做的同题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本文出现的科技术语倒不必记忆。
三、整体感知
1、生字注音组词 
潜意识qián     婵娟chán juān      
鉴赏 jiàn      奠定 dià n    
2、多音字 
应和 hè      卷起来 
和谐 hé      开卷有益   
暖和 huo        
3、辨形 
共鸣       依赖           喷涌 
呜咽       簌簌           咏诵 
4、词语解释: 
楔xiē:即楔子,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②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反响:回声;反应。 
植根:栽种,根着。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5、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慧眼独具地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紧承上文,对中心论点加以具体论证。可以分为两层:
1. (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强调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人们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苏轼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咏月的诗句及莎士比亚作品加以佐证,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对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内心情感。作者指出,这种“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让人们明白,艺术创造力虽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创新的艺术珍品超过时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现,接受者欣赏者多能产生共鸣,而且唤起的反响越强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就越优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谈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科学家运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地将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新的准确的抽象”,“结晶”为自然定律,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接着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并且列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等事例,说明科学原理虽然艰深,少有常人能够理解,但科学原理的应用则普遍进人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学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与总结,是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则是植根于整个人类的。同时作者强调,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很强的关联,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的论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阐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准确而科学地诊释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四、合作探究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 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 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 的创造力就谈不上 科学和艺术。
3、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 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4、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 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5、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6、“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7、艺术的特点就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是咏月的名篇,相距300多年,今天仍然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是诗的普遍性。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词,让他们在感受、体验、欣赏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关于艺术创造的观点。 
8、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为了形象地说明科学的这一特点,作者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的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作为论据。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这为爱因斯担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有了20世纪所有的科技发展,才有了核能、原子物理等科技新成果的发现。这是对科学的普遍性的最好证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以及《美与物理学》中的有关内容来比较。《美与物理学》中指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构架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科学家所追求的普遍性的观点。
五、写作特点
1、本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李政道先生旁征博引,结合中国古诗词、西方戏剧艺术与科学理论等诸多典型例证,加以高屋建领的精辟分析,全面而有力地说明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性。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第5段又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同理。这些事例拉近了文章所要阐述的抽象概念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生动而有力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艺术珍品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规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论证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并让我们明白,科学原理虽然艰深,少有常人能懂,但科学原理的应用则普遍进人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既用典型事例证明了科学的普遍性,也对读者进行了一次近代知识的教育。
2、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别论述“艺术”和“科学”的两个方面,而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又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最后再综合论述艺术和科学的相同点。这种条理分明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3、议论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文章在议论的同时穿插了许多说明性文字,如对自然定律的说明、对物质基本结构的说明等;而且文中所举的一些例子,也都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如:“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由于这些科学术语或原理离一般人的生活较远,读者不易理解,作者在严谨的逻辑推理中用准确的语言对其加以科学的说明,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论证的道理,也使本文在词语的运用上具有平实、准确、严谨的特点。这是我们写作时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六、小结
19世纪中叶的文学大师福楼拜预言:“科学与艺术在山麓下分手,必将在山顶重逢。”让我们热爱科学与艺术吧!它给我们带来无限魅力与遐想。给思维带来无限灵感与创造。给设计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作业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案5
《科学与艺术》导学案
《科学与艺术》教学实录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4
《科学与艺术》学案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4
《科学与艺术》教案3
《科学与艺术》练习题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原文阅读
《科学与艺术》教案2
《科学与艺术》说课稿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3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2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ppt课件1
《科学与艺术》备课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案1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