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鬼》课文说明
|
|
作者:小石潭 上传者:小石潭 日期:16-09-13 |
27订鬼
本文选自王充的《论衡 订鬼篇》。原文较长,这里选的是开头的一段。文章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人死为鬼”的思想,指出人们所谓的“鬼”,“非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这表明了王充以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否定了“鬼”的客观存在,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唯物论对唯心论的一次重要交锋,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的唯物论者的大无畏精神。
课文虽然是全文开头的极小部分,但独立成文也结构完整,论点鲜明,论证充实严密,已具立论规模。
第一段提出并阐释论点。第一句正面提出,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此并列复句突出了论点。接着第二三两句用设问引出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心理,就会看见“鬼”的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象,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这应该是言之成理的。它否定了“鬼”是人死后的精神(灵魂、魂魄)所致,而认为是人生病感到痛苦、精神恍惚产生的幻觉。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段举例论证。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名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 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的“思念存想” 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见(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段可分为两层,一层(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 “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惧”,“恐惧”则“妄见”生;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并非实有。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想,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中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以上,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四段文章紧紧轻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较强的说服力。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