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1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2-17 |
课题: 蜡烛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注意字词的读音及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5.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6.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7.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8.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9.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介绍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他的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他的长篇小说曾获斯大林获和列宁奖。 四、检查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 烧灼 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 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拂晓fú 瓦砾lì 颤巍巍wēi 鞠躬 jū gōng 舀yǎo 2、解释词语: | |
| 标题: |
《蜡烛》教案15 |
| 文件大小: |
11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