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著名 家 家,著有 ,是 之一。
2、“说”是 。用以 、 或 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相当于现在的 。我们学过同文体的文章有 、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 )挛踠( )( ) 莅事者( )大戚( )得而腊之( )曩( ) 恂恂( ) 当其租入( ) 几死者数矣( )
日蹙( )殚( )其地 顿踣( ) 瘘疠( )( )
谨食之( ) 视其缶( )相藉( )以俟( )夫( )观
4、解释实词
(1)蒋氏大戚( )(2)哀而生( )之乎(3)久已病( )
(4)积( )于今(5)乡邻之生( )(6)日蹙( )(7)殚( )其地(8)非死而徙( )尔 ( )
(9)顿踣( )(10)呼嘘毒疠( )(11)往往( )(12)曩( )(13)而死者相藉( )(14)其室( )(15)隳( )突( )( )乎南北( )
(16)恂恂( )(17)视其缶( )(18)弛然( )
(19)叫嚣( )乎东西( )(20)谨食( )之
(21)时( )而献焉(22)以尽吾齿( )( )
(23)盖一岁之犯( )死者二焉(24)熙熙( )(25)今吾嗣( )
(26)旦旦( )有是( )哉!(27)则已( )后( )矣
(28)白章( )(29)以俟( )夫观( )人风者得( )焉
(30)吾祖死于是 ( ) (31)几死者数( )矣(32)若毒( )之乎
(33)莅事者( ) (34)更( )若( )役( )(35)复( )若赋( )(36)触( )风雨(37)啮( )人(38)无御之者( )(39)腊( )之以为饵( ) (40)可以已( )大风、挛踠、瘘、疠( )(41)杀三虫( )(42)其始( )(43)以王命聚之( )(44)岁赋( )其二( )(45)募( )有能捕(46)当( )其租入(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一)、第一段: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2、“毒蛇”之异,从哪三个方面描绘的?
(二)、第二段
1、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
(三)、第三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的“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完成表格)
2、由此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社会现状?
(四)、第四段
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交代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
(3)、引用孔子的 来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
(4)、“吾尝疑乎是”中“是”字指代
(5)、描写封建社会赋税繁重的是 , 。
(6)、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7)、蒋氏大戚,汪然出涕”的原因是 , 。
2、问答题
(1)、毒蛇之异从哪三个方面描述的?并请用原文具体说明。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第一段强调“异蛇之毒”?
3、怎样理解文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
4、“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矣”,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6、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7、本文引用孔子的话作结,说明柳宗元和孔孟之道在政治思想上有相通或相悖之处?
8、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