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比较·探究《悔的边缘》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23


比较·探究  悔的边缘

[教学目标]

1.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2.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如何层层推进人物心理。

难点:对“悔”的多层次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大家看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有?这是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饰演男主人公的演员走到大街上,也不断有人朝他扔石头了。不仅如此,此剧的篇名一时成为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甚至在网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信任危机的争论。在如潮的人海中,我们到底要不要信任、帮助陌生人?难道陌生人都是坏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小小说《悔的边缘》,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61年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5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6年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引起巨大反响,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墙》、《SS白牙》,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纪实小说《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并从事《红楼梦》研究和建筑评论,到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是国际笔会中国中心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熙攘(xīr259;ng)    穿梭(suō)    执拗(niù)    栅(zhà)栏    嚅(rú)动

岔(chà)口    颀(qí)长    煞(shà)住    奢侈(shē ch301;)

四、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老者与一位年轻的小偷之间的一段邂逅:老者钱包被偷之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真诚地为问路的小偷引路,引领小偷到问路的地点后才放心地折身返回。老者的真诚让年轻的小偷在被引领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极为复杂的交织状态……事后,两者的心思都同时徘徊于“悔的边缘”,两者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决定:

年轻的小偷: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他还是觉得以他个人的遭遇而言,像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是太少,他还不能放弃他报复心理……

花甲的老者:心思也一直在悔的边缘徘徊。当他往家里走去时,他这样想,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断定是那年轻人偷窃了自己的钱包,自己以后把钱包保护得更好就是了:他以十二分的善意去帮助陌生人并没有错,这样的事情过去倒是做得太少了,而且,应该有更多的人乐于以自己的行动——哪怕只是热情为人带路这样小善,来点滴增加这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2.请同学们默读第1-4自然段,归纳出事情发生过程中表现小伙孑和老人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词语。

明确:

小伙——从侧面撞  问路   又问别人   表情复杂惊讶   婉拒不让带路

老人——并不在意   回答  慨叹帮助  热情带路理解   体谅叮嘱

3.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小伙子和老人怎样性格心理?

明确:小伙子为了偷东西假装从侧面撞老人,又假装问路,说明他富有心计,而对老人主动要帮他带路他的反应是表情复杂惊讶,说明他难以理解别人的善良真诚,婉拒不让带路则说明他对他人有很强的防备心理。

老人被撞一下并不生气,还是回答了年轻人的问题,说明他很热心。当他看到年轻人又去别人,觉得年轻人不信任自己,非要建立起一种信任不可,这说明他性格中有执拗的一面。热情带路和体谅叮嘱则体现了老人热心善良的一面。

2.请大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学情分析:以下六个问题是围绕着文中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设置的,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小伙子和老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1)小伙在老人如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

明确:产生了“悔”的心情。

(2)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

明确:也是后悔的心理。

(3)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明确:小伙:良知示泯,奉还钱包;老人:好心相助,遭人偷窃。

(4)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

(5)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不悔。小伙:继续偷窃,报复社会。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

(6)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

(学情分析:可以让学生各抒已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应该引导学生明了并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观。)

明确:要像老人那样,人们多做好事、善事,改变那种“像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太少”的社会现状,使年轻人这样的人尽快改过自新。

还要像老人那样并不因某种具体的损失,改变自己的善举善行;老人是可敬的,这年轻人应当感到羞愧。

(7)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吗?

明确: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词句品味·积累”,品味加点词运用的效果。

2.如果给本篇添加结局好不好?试着学学前两片的写法,给它加个出乎意料的结局,看看能否比原故事更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讲到小说,人们往往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就是:情节、人物、环境。有时把环境换成“主题”。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符合许多小说的实际。但是,并不全面,有许多小说并不都具备这样三个要素。有的小说是淡化环境的,有的小说是淡化情节的。说到情节,人们又往往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当成是绝对正确的模式。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有些小说,情节不能说是没有,但省略了许多环节,线索并不完整。鲁迅的《故乡》,只有开端和结尾;《孔乙己》,涵盖孔乙己的一生,但是整篇小说,他出场的只有两个场面,其它都在幕后,很难找出开端、发展、高潮来。

我们这篇课文从情节来看也是并不完整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它在情节方面的特色。

二、探讨《悔的边缘》在“情节”方面的特色:

1.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传统的模式来说,课文只具备了哪些环节?

只有开端和发展。

刘心武的这篇《悔的边缘》从情节来看,并不完整;勉强算也只有开端和一点发展。老人热情为小偷指路,而小偷却偷了老人的钱包。从一般的情节观念说,光是这样还不能说是情节。情节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对转,也就是情境向相反方面转折,这就是“高潮”。但在这里,却不了了之,没有后续的发展,更没有构成“高潮”的对转。

然而,它仍然是小说。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性小说,而是一种非情节性小说。

从传统情节意义上来看,这样的小说,情节结构不完整。传统的情节就是人物的动作,情节完整就是动作连贯,转折要有前因后果,都表现为曲折的动作。所谓动作,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一般行为具有外部的可感性,故可以称为“外部动作”。外部动作的不连贯和转折不完整,就是情节的不完整,残缺。

2、但是,阅读《悔的边缘》,读者并没有感到小说的不完整,相反的感觉到它有头有尾,首尾一贯,应该是完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使这个本来有头没尾的“情节”给了我们以完整感呢?

是人物的内心活动。小偷在摆脱了老人以后,在“悔的边缘徘徊”。他曾经想过把钱包还给那个热心的老人,但是没有付诸行动。因为他觉得社会上人与人充满了敌意和恶意,像老人这样的善意还太少。而老人在发现了自己的钱包被盗以后,也曾经在“悔的边缘徘徊”。他也曾经怀疑过乐于助人的正当性,但最后觉得自己以十二分的善意待人,没有错,以往所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今后要继续以乐于助人“来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从外部动作上来看,老人和小偷的内心活动缺乏联贯性,也没有发生直接关联。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老人的内心活动恰恰是回答了小偷的问题。小偷因为人世间乐于助人的太少,才没有真正的悔悟;而老人恰恰是觉得自己的善意不够,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就连贯起来了,而且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老人做得越多,小偷从“悔的边缘”上回归社会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说,小说的结构还是完整的。不过这种完整不是外部动作的,而是内心活动的。在戏剧理论中,把这种内心活动叫做“内心动作”。可以说,这样的小说结构的完整,是一种内心动作的完整。

3.请大家进一步探讨这种完整表现在这些方面?

开端:老人以主动的带路争取陌生人的信任,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

发展1:小偷偷了老人的钱包,是出于对世界是否有真善和信任的怀疑;受到老人的热情帮助,在“悔的边缘徘徊”,因为觉得世界上善意信任太少。

发展2:老人发现钱包丢了,也在“悔的边缘徘徊”。

以心理活动代替高潮并结局:帮助陌生人没有错误,继续以善意助人,以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这种结构的完整,不是外部可见的动作的完整,而是心理活动的完整。而心理活动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小说结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外部行为动作更具重要意义。因为,外部动作的连贯和对转,都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揭示心理的奥秘服务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节是外部动作,但总是蕴藏着内心的审美情感。情节,情节,有了内在感情才发生外部的情节。好的情节,当然是外在和内心的统一;不好的情节,就只有外部动作的眼花缭乱,缺乏内心的深层情致。所以情节发展到当代,就产生一种倾向,那就是外部动作越来越显得不重要,而内心的动作越来越重要。于是产生了一些外部情节不完整,而内在心理动作完整的小说。

三、讨论:如果给本篇添加结局好不好?试着学学前两片的写法,给它加个出乎意料的结局,看看能否比原故事更好。

(问题设计说明:这个问题是设置就是在外在情节上让它出现结果或将其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动作。这实际上是特殊的比较阅读,通过练笔,进一步了解几篇小说的独特写法,并加深对本篇内容的理解。)

提示:

1.一般而言,结果是那位年轻人改过自新了。也可就将原有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动作,设计一个出乎意料的外在情节结局将“老人依然行善,年轻人尚需等待”巧妙展现出来。

2.如按改过自新设计,老人在一直做好事、善事,而且我们要想办法让那年轻人知道,这是使其羞愧加重、促其转变的基础。自然这年轻人也可从别的地方感到“社会存在还太少”在改观,或者从其他方面获得觉悟的力量。当然,这些过程不一定要写,只写出结果就行。

3.使两个人物能发生联系是外在情节、外部动作出现的关键。小说中提供的联系点有:钱包、地铁口、地铁车厢、三益大厦、公共绿地,甚至如年轻人曾到某公司求职,曾有过某种遭遇,老人就是那个公司退休的,等等。

4.更重要的关键又是展开想像。比如那个钱包,是很好的道具,里面可以装很多东西,老人的地址、单位、姓名、家庭情况、亲友关系,甚至他的某种事迹、特长,只要有利于年轻人进一步行动、联系的都可“装”进去,还可以让钱包再次回到老人身边。又如设想老人固定在那条地铁线做好事,固定在公共绿地散步,老人的事迹上了报,老人到监狱作教育犯人的报告,等等。

四、请大家回顾我们刚学过的两篇课文,他们都是和礼物有关的,如果把本文老人的行为也看作送礼,他的礼送到了吗?

《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送的是深挚爱情、纯洁真情;夫妻两个都把最宝贵的财物卖掉,这一外部动作,表现的是内心的深层的浑厚爱情,正是因为这样,当双方发现为对方所购的礼物都成为无用之物以后,才互相欣赏。

《艺术品》中主人公送的是非世俗的艺术品欣赏观,医生、律师和演员将裸女烛台转让,都是因为他们对女性的肉体有着难以启齿的顾虑。这种顾虑里,既有他们自己的不可告人的心事,也有对社会文化风习的畏惧。所以萨沙的礼也没有送到。

本文中的老人送的是十二万分的善意,他的礼送到了,也许以后小伙子能够改悔。

教师小结:文中两者间不同的心灵独白,看了之后,我也在想,想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失去,但仅仅只让我得到了真真的“悔”与浅浅的“小心”,而老者的心思,却让我有了另一种“释”与“豁”,当然,不可能在以后的“也许”中有着与老者一模一样的想:也许我也会再遇到同样的事,也许会是类似的事,也许与这样的事毫不相干。但是老者的那种“豁然心境”应该会让我时时的想起:就象夏日里的轻风,冬日里的暖阳,带着轻朗,带着温度,它们可以让你的心从此变得亲切、变得透亮起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悔的边缘》教案4
刘心武《悔的边缘》阅读练习及答案
《悔的边缘》导学案
《悔的边缘》ppt课件5
《悔的边缘》教学设计3
《悔的边缘》ppt课件4
《悔的边缘》ppt课件3
《悔的边缘》教案2
《悔的边缘》说课稿
《悔的边缘》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悔的边缘》ppt课件2
《悔的边缘》ppt课件1
刘心武《悔的边缘》全文阅读
《悔的边缘》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