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4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07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

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

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后字景贤,又字嘉宾。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其所传者,唯散曲保存三套,断句四句。但《高祖还乡》使他在散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二、解题: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是一韵到底。本篇也是如此。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之所以要求通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作者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

三、整体感知:

1.【原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哨遍】社长(五十家为一社)排门(挨家)告示(通知):但有的(凡是、所有的)差使无推故(不得借故推脱)。这差使不寻俗(非同寻常),一壁厢(一边)纳(交纳)草也(衬字)根,一边又要差夫(派服劳役的差夫),索(必须)应付。又是言(说)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原因)。王乡老(当地年长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执定(拿着)瓦台盘(陶制的用来奉献贡品的高盘),赵忙郎(牧童,宋元俗语,对社长仆役戏称)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新洗的)头巾,恰糨来的(刚刚糨过的)绸衫,畅好是(正好是,真正是)妆么(装充什么)大户(有身份的阔人)。

1.接驾准备,繁忙热烈:劣绅富户,忙于应酬;献媚邀宠,装模作样;乔装打扮,装扮登场。 
  【耍孩儿】瞎王留(杂剧中对一般农民的通称)引定(招引来)火(同“伙“,一伙)乔(装模作样)男女,胡踢蹬(胡乱的。踢蹬,语助词,加强语气)吹笛擂鼓。见一彪(一队)人马到庄门(到村庄门口),匹头里(同“劈头里”,迎头、当头)几面旗舒(飘展,展开):一面旗白胡阑(即“白环”,胡阑,“环”的复音)套住(在月形圈中画白兔,古代神话谓月中有兔)个迎霜兔(此处指月旗),一面旗红曲连(红圈。曲连,“圈”的复音)打着个毕月乌(传说日中三足金乌。古代星历家以七曜配二十八宿,又以各种鸟配二十八宿,如卯日鸡、毕月乌。这里的毕月乌指鸟,黑乌鸦),一面旗鸡学舞(指凤旗),一面旗狗生双翅(指飞虎旗),一面旗蛇缠葫芦(指龙戏珠旗)。 

2.浮浪男女,忙乱迎驾:五面吉祥旗,经乡民口吻介绍,化神奇为荒诞,化神圣为荒唐,讽喻豪华排场,
  【五煞】红漆了(涂上了红色的)叉,银铮了(镀了银的)斧,甜瓜苦瓜(指卧瓜、立瓜等金瓜锤,仪仗器械)黄金镀(镀了黄金的),明晃晃马镫(即朝天锤,仪仗仪器)枪尖上挑(挑着),白雪雪(像白雪一样雪白的)鹅毛扇上(指鹅毛宫扇)铺(铺开)。这几个乔(乔装打扮)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怪里怪气)的衣服。

3.介绍兵器,宫扇导引:乡民见之,己物喻之,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四煞】辕条上(套的)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皇帝仪仗队中所用的“曲盖”,形如一把曲柄的大伞)天生曲(弯曲)。车前八个天曹判(天上的判官,喻皇上侍从可怕的形象),车后若干递送夫(指奔前跑后的皇帝生活随从)。更几个多娇女(娇态媚人的妇女,指随驾的宫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4.男女侍从,泥塑木雕 。
  【三煞】那大汉(对刘邦的蔑称)下的车,众人施礼数(行礼)。那大汉觑(qù)(看)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跪拜在地),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猛然间)抬头觑。觑多时认得(认得的),险(险些)气破我胸脯!

5.主角登场,伏笔悬念:趾高气扬,虚情假意。民众气坏,虚惊惶恐。 
  【二煞】你身(本身)须(应该)姓刘,你妻(指吕后)须(应该)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根底、底细)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秦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耽(嗜好、沉迷)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我)庄东(村庄东面)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zhuài)坝(乡间两牛并耕)扶锄(拉犁耙耕。)。 

6.揭开老底,撕开家史:两家底细,一清二楚;姓甚名谁,操何职业。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小米),零支(零星借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因换田契缺钱)强(强行)秤(动词)了麻三秤(名作量词,十斤为一秤),还酒债偷(偷着)量(少量)了豆几斛(hú)(十斗或五斗,也有的六斗为一斛)。有甚糊突(糊涂)处?明(清清楚楚)标(写)着册历(账簿),见(现,现成的)放着文(字据)书(契约)。 

7.流氓无赖,隐私劣迹:证据确凿,无可抵赖。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当官差,即在摊派的官差钱)内旋(立即)拨还(扣除还掉),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私下里暗中扣除)。只道(只说是)刘三(对刘邦的蔑称),谁肯(愿意)把你揪捽(zuó)住(抓住),白甚么(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改了姓、更了名,唤做(叫做什么)汉高祖。

8.改姓换名,躲债赖账:索要旧债,实在不还,也没关系,不能咋样。余味无穷,乡民憨厚。

2.【翻译】

  【哨遍】(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

  【耍孩儿】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

  【五煞】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枪尖挂着明晃晃的马镫,扇子铺了一层雪白的鹅毛。还有那几个穿着奇怪的人,手里拿着一些罕见的器仗。

  【四煞】辕条套的全是马,黄色丝绸做的伞的把是弯曲的。车前站着八个好像判官的人,车后的是随从。还有几个漂亮女子穿着艳装,一样的打扮。

  【三煞】那个大汉下车了,众人马上行礼,但他没有看在眼里。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赶紧用手扶。我突然抬起头一看,那个我认识的,差点气死我了!

  【二煞】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你们的底细。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我一起割草喂牛,耕地。

  【一煞】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我都不知有多少了。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豆。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

  【尾】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3.【简析】高祖还乡:高祖,即刘邦。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 揭露了 “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

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 《耍孩儿》、 《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厢对比, 更觉可笑。 《尾》曲是全篇的高潮,“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

  本篇制作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 语言生动活泼, 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四、速读测试。

1.填表: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也就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明确:(《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中心命题)

2.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3. 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则是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子,则是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4.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稀奇古怪的“乔男女”走进村后,一个村民才突然发现“那大汉”原来是无赖刘三,于是就向刘三索起债来;但村民始终没有弄明白“刘三——那大汉——汉高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根本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这样做显得出奇、幽默、有趣,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6.在【耍孩儿】、【五煞】、【四煞】中,作者为什么那样写皇帝的仪仗队呢?

明确:“村民”并不懂得什么“仪仗队”,他们更不认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只好依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加以形容了;这样写,就剥光了堂皇富丽的外衣,在荒唐可笑中显示了辛辣讽刺和意味深长。

7.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明确: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野、无所畏惧。

8.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写村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极尽了冷嘲热讽的能事。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

9.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明确: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

10.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来。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明确:(1)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2)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肥。(3)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4)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充分运用农民口语,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11. 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明确: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

 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五、精读导引——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元朝的?汉朝的?或者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明确: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从“社长排门告示”的制度到“皇帝仪仗队”的规格,全是元朝的规章和现实。作者是元代人,对元朝的规章熟悉,笔下大写元代现实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高祖还乡”确实有汉朝的影子,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前确实有些流氓无赖行径,这和本文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还应指出的是,它所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意义。比如,流氓无赖打天下、坐天下、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代不乏人。至于“皇帝一出,山摇地动”的场面,简直是家常便饭。

  总之,本文写的是元朝的现实,确实有汉朝的影子,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有普遍意义。这就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认识意义。

2.嘲骂皇帝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村民”骂皇帝,中外文坛少见,而睢景臣却在《高祖还乡》中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极尽了冷嘲热讽的能事。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

3.嘲骂皇帝的“乡民”是农村中的“土财主”吗?

明确:揭刘三的“村民”也决非什么“土财主”,因为这个“村民”非常纯朴坦率,他对统治阶级的一切虚伪的仪制,一无所知。他好奇地凝望着他们,并且给自己作出种种天真的解释。尽管在客观上他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这些仪仗的真相,但这并非他的本意。在他,这一切确乎是深深的困惑。当他愤怒时,非常耿直,能毫无顾忌地揭发一个封建皇帝的猥琐的真面目,他丝毫不因为对方是一个皇帝而略有恐惧、忌惮。这种朴实、天真、坦直、倔强、勇敢的精神,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在剥削阶级身上能找到吗?不过,艺术的真实毕竟不同于历史的真实,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皇帝的面揭皇帝老底的“村民”,我们在历史上尚未听到,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讲讲本文艺术风格。

4.应该怎样看待本文的大量口语和嘻笑怒骂的艺术风格呢?

明确: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的艺术风格是粗犷朴野、幽默泼辣,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文章风格的需要,它故意通过一个质朴、天真、无所畏惧的农民的所见、所感、所言、所行来揭示“高祖还乡”的盛举。吓人壮胆的仪仗,在质朴的农民的眼里、心里不可理解,用生活经验稍加形容,就剥光了皇帝庄严神圣的外衣;而要揭本质,就不得不把“村民”写成有钱、有粮、有地、有房的富裕户了,这样写,完全是为了揭露无赖刘三老底的需要。《陌上桑》中罗敷的装束,《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打扮也是这样,一为表达需要,二是民歌特点。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虽是文人之作,但元曲广泛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全文的大量口语、俚语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样写,不但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而且这样揭刘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凌蒙初在《谭曲杂剳》中说:“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本篇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诙谐感和轻松感。

5. 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

明确: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六、附〖小资料〗《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

    1.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2.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3.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ppt课件
《高祖还乡》ppt课件(25页)
《高祖还乡》ppt课件(57页)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5
《高祖还乡》说课稿
《高祖还乡》mp3音频朗诵
《高祖还乡》导学案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3
《高祖还乡》ppt课件4
《高祖还乡》改写(2篇)
《高祖还乡》ppt课件3
《高祖还乡》mp3音频朗读
《高祖还乡》ppt课件2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参考
《哨遍·高祖还乡》ppt课件1
《哨遍·高祖还乡》同步练习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2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