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9-29 |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户县大王镇中心学校 高春妮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整首诗诗意简单,而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以自学为主,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预习学案”,抓住“缘”这个重点词,通过自读课文,理解诗的字面意思。在授课这一环节中,我又展示了庐山的部分图片,让学生将提前预习的关于描写山的词汇连绵起伏、层恋叠嶂、高耸入云、高峻挺拔、群山环绕、重峦叠嶂、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云雾缭绕等词汇与庐山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正含义,最后在理解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作者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画杨梅》和“盲人摸象”门缝里看人,网络的利弊等。此时,课文的难点迎刃而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