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
七律·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预习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其语言精炼生动、表达深刻的特点。
2,学习理解两首诗使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其感情丰富强烈的特点。
3,感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和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神,无往不胜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其语言精炼生动、表达深刻的特点。
2,难点:感受两首诗表达的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
【相关提示】
1,毛泽东(1893.12.26-1976.9.9),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毛泽东享年83岁;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被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正式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最高的实际领导地位,他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任期41年。
2,《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的气概、凝炼谨严的笔触回忆了长征的艰难历程,描写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毛泽东在总结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时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正音正字】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山mínshān
【词语积累】
虎踞龙盘 天翻地覆
【原作欣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课文分析】
《长征》:第一联,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远”和“难”,突出长征路途遥远,行军艰难。“万水千山”是“难”的具体表现;“不怕、等闲”显示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后面紧扣“万水千山”,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具体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千难万险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描绘了红军翻越千山,勇渡万水的生动画面。
第二联,逶迤的五岭山脉、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而已。本体和喻体强烈反差,显示了红军翻山越岭的顽强和乐观。
第三联,描写地势险峻,难以逾越。然而红军却胜利通过,充分展现了红军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高大形象。
第四联,描写翻越雪山的艰辛和胜利会师的喜悦。“千里雪”形容雪山高大,难以攀登。“喜”,不仅表现红军的勇敢和乐观,而且流露了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三军过后”与前面“万水千山只等闲”呼应,显示了红军的壮士风度和英雄气概。“尽开颜”表现了全军上下欢呼雀跃的热烈场面。“尽”既是开颜的程度,突出欣喜极了,又是开颜的范围,突出全军之喜、革命之喜、人民之喜,蕴涵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给中国革命开拓了光明前途,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是一曲振奋人心的人民解放事业胜利赞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奋勇 “追穷寇” 前进的号角。它迎来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首联,以非凡的气度概括描写了气势磅礴的革命形势,形象地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写出百万雄师千帆竞渡,万炮齐鸣宏伟、壮丽景象。“钟山风雨”象征革命暴风雨的到来之迅猛,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毁蒋介石反动集团金陵春梦。“苍黄”,同仓皇,苍黄兼有变色的意思。“起”,不仅表达了气势的雄浑革命风雨,来之快,变之速,而且仿佛看到摇摇欲坠反动巢穴——南京在土崩瓦解。“百万雄师”不仅激情满怀赞颂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数之众,而且表达阵容雄伟。“过”,形象地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气吞山河、所向披靡气势,而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多月的千里江防,不堪一击。
颔联,诗人用对比的手法,热情洋溢的赞颂解放南京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歌颂“今胜昔”的南京新生。“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的地势曾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就是说,尽管当年建业,虎踞龙盘,气象万千,但今天人民革命,砸碎旧世界,扭转乾坤,胜过以往的封建王朝。“天翻地覆”形容革命气势宏大雄伟。“慨而慷”是因律诗对仗和韵律的要求,将“慷慨”拆开,加“而”倒装。
颈联,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高度,高瞻远瞩,总结古今中外正反历史经验教训,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形象化,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宜将剩勇追穷寇”是诗人针对当时国内外一些“好心人”的“适可而止”、“南北分治”的主张而发。诗人以历史的典故告诫全党和人民:西楚霸王项羽,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本可以消灭刘邦,但因追求“仁慈”,放虎归山,最终导致“四面楚歌”,兵败而自刎乌江。“宜”和“不”,是诗人对严峻形势的准确分析,是富有哲理高度的概括和判断,表现了作者的睿智。
尾联,出句引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其原意是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为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悲伤而衰老的。诗人喻指苍天如果看到国民党反动派鱼肉人民,也无法忍受,愤慨万分。对句“沧桑”引用典故:女仙麻姑对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了。诗人形象指出:“桑海变良田”蕴涵人类社会发展、新旧更替变革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间正进行着桑田之变,美好的社会必然到来。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全诗形象美高度的升华,是全诗的灵魂,是对解放南京历史事件以诗化的概括和总结。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雄伟壮阔、富有哲理的诗歌,气势磅礴,立意高远,格局恢弘,文句优美,对仗工整,典故今用,修辞自然,哲理和艺术完美统一。
复习
【思维训练】
1,这两首诗为什么叫“七律”?。
( 它们都是按照近体诗的格律写作的,而且每句七字、全诗八句。 )
2,分析两首诗的韵脚和对仗。
( 《长征》的韵脚:难、闲、丸、寒、颜。
对偶:“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韵脚:黄、江、慷、王、桑。
对偶:“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3,诗歌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 ①大多押韵,有一定的节奏。
②语言精炼,用简洁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③借助一定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作品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其中的“不怕”“等闲”有什么表达作用?
( “不怕”“等闲”显示了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5,如何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这一联描写翻越雪山的艰辛和胜利会师的喜悦。“千里雪”,形容雪山高大,难以攀登。“喜”,不仅表现红军的勇敢和乐观,而且流露了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三军过后”与前面“万水千山只等闲”呼应,显示了红军的壮士风度和英雄气概。“尽开颜”表现了全军上下欢呼雀跃的热烈场面。“尽”既是开颜的程度,突出欣喜极了,又是开颜的范围,突出全军之喜、革命之喜、人民之喜,蕴涵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给中国革命开拓了光明前途,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 )
6,“钟山风雨起苍黄”有什么象征意义?
( 这句象征革命暴风雨的到来之迅猛,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毁蒋介石反动集团金陵春梦。“起”,不仅表达了气势雄浑的革命风雨,来之快,变之速,而且仿佛看到摇摇欲坠的反动巢穴——南京在土崩瓦解。 )
7,“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用了哪些修辞?
( 这两句是对偶。“虎踞龙盘”是引用。“今胜昔”是对比。“天翻地覆”是夸张。 )
8,“人间正道是沧桑”蕴涵什么哲理?
( 诗句形象指出:“桑海变良田”蕴涵人类社会发展、新旧更替变革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间正进行着桑田之变,美好的社会必然到来。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全诗形象美高度的升华,是全诗的灵魂,是对解放南京历史事件以诗化的概括和总结。 )
9,《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哪些诗句用了引用?
( “虎踞龙盘”: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的地势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宜将剩勇追穷寇”化用《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引用西楚霸王项羽的典故。
“天若有情天亦老”,引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沧桑”引用典故:女仙麻姑对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了。 )
10,我们应该发扬红军的哪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