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5-29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听觉叙事初探(节选) 傅修延 文学研究领域的“听觉转向”,表现为涉及听觉感知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听觉叙事”这一概念逐步为人接受,对其内涵的认同渐趋一致。国外这方面的开拓之作,应属加拿大的梅尔巴•卡迪-基恩2005年的论文《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该文将声学概念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对伍尔芙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作了富有启迪性的研究,指出“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对世界的认识,但感知的却是同一个现实。具有不同感觉的优越性在于,他们可以互相帮助。”以上简略勾勒显示: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视听失衡现状的一种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一个前景广阔的的领域正向研究者发出强有力的召唤。 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不只体现于视听文化激荡之际闻鸡起舞,更为重要的是响应文学内部因听觉缺位而郁积的理论诉求。众所周知,当一种感官被过度强化,其他感官便会受到影响,在当前这个“眼睛”全面压倒“耳朵”的时代,人们的听觉已在一定意义上为视觉所取代。迄今为止的中西文论均有过度倚重视觉之嫌,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文论术语,如“视角”“观察”“聚焦”“焦点”之类,全都在强调眼睛的作用,似乎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同时也在用耳朵和其他感官接受信息。我曾多次提到,“视角”之类概念对天生的盲人来说毫无意义,他们因失明而变得灵敏的耳朵也无法“聚焦”。眼睛在五官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导致研究者的表达方式出现向视觉的严重偏斜。前些年有人批评国内文论在外界压迫下的“失语”表现,其实“失聪”更是中西文论的一大通弊。 “失聪”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深层原因为人们忘记了文学最初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艺术,听觉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在文学中的价值,达到针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在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故事的结尾,人们发现听到的事件原来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但这也揭示了“听”是一种更具艺术潜质的感知方──听觉不像视觉那样能够“直击”对象,所获得的信息量与视觉也无法相比,但正是这种“间接”与“不足”,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麦克卢汉用“热”和“冷”来形容媒介提供信息的多寡:“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或译为“卷入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听觉与视觉相比要“冷”得多,参与者的想象投入(卷入程度)也要高得多,因此必然是更“酷”(cool)的。 | |
| 标题: |
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 文件大小: |
25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