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1-15 |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的是,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实,这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实际情况,因为小说有的没有开端,有的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局。19 世纪下半叶,以契诃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就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这种结构不追求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比如《项链》,主人公知道了耗费十年辛劳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就到此为止了。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结尾应该是把真项链拿回来以弥补马蒂尔德的青春耗损。但是,小说却不了了之。胡适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这在五四时期新锐小说家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共识。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废除了情节。而《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只写了酒店里的三个场景,写到第二个场景时孔乙己还没有出场。
小说不追求有头有尾、环环紧扣的全过程情节模式,但也并非可以随意设置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就指出小说情节与故事有区别。比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了——这是故事,不是情节。情节,必须有一个因果关系:国王死了,王后因悲痛过度而死。但是, 用这样的理论解读小说也行不通,因为因果关系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关系: 一个人死了,因为他得了癌症。这种因果关系也不是情节,情节的因果是非理性的、非实用的。好的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是由情感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
有了情感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深入小说的特征,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奸情凶杀案, 也是情感的因果关系,但那是真人真事,所揭示的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实用性质的,即便有情感成分,深度也是有限的。小说不满足于真人真事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超越实用价值,深挖人心灵深层的奥秘,所以小说情节中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甚至是超现实的、荒诞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突然打破 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其实,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使他们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可称为第二环境,人物在常 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在第二环境中很容易暴露出来,这隐藏的心灵奥秘可称 为第二心态。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复活》一开头,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那里,突然发现,那个被控告谋杀嫖客的妓女, 居然就是当年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女仆,因为怀孕而被逐,流离转徙最终沦为妓女,又被 诬告谋杀。这就突然把他打入了第二环境,产生了第二心态。他觉得自己才是罪人,于是决心去拯救她。
第二心态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的,然而小说写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物,而是几个人物。几个人物在特定情境中从相同的心态变成另外一种心态,有三种可能:一是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不完全相同,即本来处于同一情感状态的人 | |
| 标题: |
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23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